
成為時尚圈最忙的男人後,Jonathan Anderson 個人品牌 JW Anderson 該何去何從?
有作品,就有人討論。Jonathan Anderson 入行 20 年後依然是話題度最高的設計師之一,就是最佳佐證。
過去一年操刀多達 18 個系列(包含 Loewe、JW Anderson 和 Uniqlo 聯名系列)的他,早是當今時尚圈最忙碌多產的創意總監。如今,他也不打算慢下腳步——在正式成為繼 Christian Dior 先生,同時接管男、女裝和高訂的第一人後,他接下來一年將負責至少八場 Dior 大秀,這還不包含其他特別系列和商品發布,而他與 Uniqlo 的聯合系列目前也沒有宣布終止,那麽問題就來了:JW Anderson 呢?

JW Anderson 為什麼不能,也不該消失?
.
自倫敦時尚學院畢業後,Jonathan Anderson 曾短暫在 Prada 做過視覺陳列師,並在 2008 年創立以男裝起家的同名品牌 JW Anderson,迅速吸引了外界注意,也獲得來自英國時尚協會的贊助,更讓他被冠上「時尚金童」稱號。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在 Loewe 待了 11 年,但從未擱下 JW Anderson,兩個品牌風格偶爾相似,但在調性精髓上,象徵的是 Jonathan Anderson 的兩種面向——Loewe 優雅、超現實且強調工藝,JW Anderson 則少了一些包袱,更為年輕且具實驗性。

如今來到 Dior,這不只是一座擁有豐富歷史的傳奇時裝屋,更是 LVMH 集團掌上明珠,他將承受的關注和壓力又將上升到全新檔次。拿 Anderson 個人的過去表現來說,他若執意繼續經營 JW Anderson,Dior 或許願意妥協(Raf Simons 在擔任女裝創意總監時也同時經營著同名品牌),但對今年 40 歲的 Anderson 來說,這真的是一個好的決定嗎?
簡單的回答是,JW Anderson 目前不會停運。他告訴《AnOther》的 Alexander Fury:「我之後將會需要它作為我的釋放,或是我個人的遊戲場。」但實際上要怎麼做,他在 JW Anderson 2026 度假系列中讓我們一窺了這個品牌的未來。

經營同名品牌的藝術與現實
.
13 年前,Jonathan Anderson 曾接受 SHOWstudio專訪,這段話也成為他最著名的發言之一:
「大家以為我每天坐著計程車來來去去,家裡有 45 個員工伺候;然而現實是,我一天抽 40 支煙,需要靠巧克力棒撐著,然後一天 24 小時都在努力讓這一切繼續運轉。到了月底,我最重要的事就是付員工薪水——那是我最大的責任。說到底,我的伴侶就是我的工作和事業,它必須排在第一,因為有人靠這份工作養家——而那真的很難。」
如今,Anderson 個人事業起飛,同名品牌也趨於成熟,若要取捨,下一步該怎麼走?13 年後,他心中的第一依然沒變:「我有 60 個團隊成員,我必須重新調整品牌邏輯,讓這一切有意義。」他告訴《The Cut》。因此,他給出的答案是:重塑品牌方向。此後,JW Anderson 的品項將會轉型成時裝、工藝與生活風格的結合,但其中不包含的,就是最耗時也耗錢的時裝秀。
.
JW Anderson 2026 度假系列以演示展間(presentation)搭配廣告大片形式呈現,展間裡有服裝、家飾品、珠寶,甚至是園藝工具,如同一個收藏著各種令 Jonathan Anderson 著迷的物件的選品店。這不只非常符合他一貫的「策展式」風格,但同時,也是從他的偶像——已逝的英國設計界泰斗和傢俱零售商 Habitat 創辦人 Terence Conran 身上汲取靈感。
他在《WWD》專訪中表示:「我們的設計不需要一夕爆紅。重點在於你是否享受那個設計、是否願意讓它長久陪伴你。這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關乎在物件裡找尋癖好(fetish)。而這就是我看待自己的家和世界的方式。」

JW Anderson 的慢時尚新生命
.
接下來,JW Anderson 的倫敦和米蘭店舖將暫時關閉,並在九月以全新面貌開幕,不再只有自家創作,也將展出和販售其他品牌的工藝物件和生活風格商品,例如愛爾蘭老字號品牌 Ferguson’s Linen 的茶巾、蘇格蘭設計師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的復刻家具 、日本陶藝師 Akiko Hirai 的手工陶器、英國藝術家 Lucie Gledhill 的珠寶等。
往後,JW Anderson 品牌則將一年發布兩季系列,四次上架新品,至於時裝秀:「除非我覺得有必要,或者我有個與 Dior 不同的點子,才會去做。」他說。
最終,實體店本身就是一場秀。

他向《BoF》的 Tim Blanks 坦承帶領 JW Anderson 放慢腳步並轉型重建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我喜歡能夠證明什麼的感覺。如果我沒有感覺自己是個『不被看好的一方』(underdog),我就永遠提不起勁。所以以某種奇怪的方式來說,我們必須重建一個平台,讓自己再次成為那個不被看好的一方。為什麼?因為我這麼做的話,我早上不會有動力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