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Sample Sale,那些你一直想知道的事
你也喜歡逛 sample sale 嗎?巧了,品牌也喜歡辦。sample sale 已經從 2009 年浪漫喜劇《購物狂的異想世界》裡某種神秘嗜血的邀請制血拼派對,演變成今日在 TikTok 上持續爆紅的素材來源,但或許還是很多人想問,所以它和一般打折特賣會到底哪裡不一樣?
首先,很多人對 sample sale 的最大疑問大概是:所以這裡賣的真的是「sample」嗎?約從 1970 年代崛起的時尚 sample sale 初衷是將無法放到架上販賣的生產樣品或者伸展台樣衣銷售出去,但眼看現代 sample sale 規模之龐大,應該不難想像早已演變成了滯銷存貨、過季和退貨商品等都混雜其中的大拍賣。

無庸置疑的是,絕大多數的品牌都有舉辦 sample sale 的需求。從第一線精品(對就是你知道的那些)到大眾主流品牌,過度生產很遺憾地是當前產業常態,但你可敢想像精品店舖裡出現吸睛俗氣的折價專區,或者將商品送到像 T.J. Maxx 的促銷百貨?於是要讓誰來買這些商品,成了時尚界又另一種圈內秘密和名單遊戲,入場名單和時裝秀嘉賓名單一樣經過精挑細選,圈外人唯有透過人脈介紹才有可能擠身其中。
關於時尚圈內人對 sample sale 的想法,《BoF》在近期一篇文章中訪問了知名公關 Kelly Cutrone。她說:「這一開始只是專為圈內人而舉辦的,媒體和編輯們根本不敢擅自宣傳。」在同一篇文章裡,一位梅西百貨的助理買手則說:「我從來不買任何原價商品,我覺得那有點蠢。你完全可以很輕易地去找一件商品是否在其他地方有特價,不過 sample sale 通常會有最低的價格。」

根據一篇 1996 年《紐約時代》報導,整個曼哈頓在 1987 年總共舉辦了 247 場 sample sale,而到了 1995 年,數字直接暴漲到 1593 場。如今,光是專為品牌打理 sample sale 的活動公司 260 sample sale,在今年就已經舉行了超過 346 場,更別說整個曼哈頓了。
由此可知,sample sale 的商機早已不只專屬於品牌。雖然有許多品牌依然選擇自行舉辦 sample sale 來維持名單獨家性,並藉此加深和固有客群的關係,但也有不少年輕品牌把 sample sale 變成一種另類行銷手法,藉著階段性邀請大眾入場或鼓勵 TikTok 創作者分享戰利品和血拼過程來提升品牌曝光——畢竟熱愛打折不分年代,誰不會被一場大拍賣吸引呢?
除此之外,許多 sample sale 代理公司、數位化平台,以及整理各種促銷會資訊的平台或內容創作者也應運而生,慢慢揭開了 sample sale 的神秘面紗。折價部落格《Madison Avenue Spy》創辦人 Lila Delilah 告訴《The Zoe Report》,在 2010 年的 Manolo Blahnik sample sale 上,一雙高跟鞋最低只賣 35 美元一雙,在那之前一兩年更可以挖到 175 到 275 美元的 Prada 大衣。但如今,意識到 sample sale 商機的品牌們可能不再只是想盡可能脫手商品,更想要從中獲利。她征戰無數後的黃金法則是:
「只買那些就算是原價你也會買的東西;如果你不會以原價買下它,那它也根本不值打折後的價格。」
維持購物理性是屬於消費者的課題,但隨著新一代的時尚品牌更加注重永續生產,另外也有像 Phoebe Philo 這樣的設計師為產業示範如何嚴格掌握供需,sample sale 的未來又會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