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TALKS

當商業雜誌《1611》總輯重返第二家鄉倫敦時,他納悶:這裡怎麼了?

Kurt 是商業雜誌《1611》的總編輯,他在英屬時期香港長大、曾在英國讀書、英國傳媒工作。

專訪前《Monocle》亞洲區副社長,現金融刊物《1611》總編輯 Kurt Lin

十多年來,倫敦幾乎變了另一個文化家鄉。最近他遊走於倫敦和英國田野間一個多月,實地感受經濟衰退?倫敦是個夕陽的國際都會?還是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的。

 

國際都會褪色了?
.

「五月底剛到,發現以往車水馬龍的核心地帶都冷清,例如 Regent Street。同時主要街道和小巷都出現一些商舖招租,這些多年來罕見。」

「而且,路上身體健全的乞丐也變多了,以往在歐洲的城市、主要火車站和景點,有些乞丐是正常的,但在倫敦市中心,還會多次主動向行人乞討的,也是罕見的。」

 

百貨聖地變冷清?
.

「除了市場上變得冷清,連最吸人流的百貨公司 Selfridges,也是相對冷清的。」

「除了展示的廚窗裝潢明顯比較 low-budget 製作,店內的服務水準也變差了。貨架上有一點亂,明顯沒有人整理,還是人手欠缺?是否跟泰國集團 Central Group 去年底收購後經營有直接關係?還是處於內部變革中?值得繼續觀察。」

 

都怪 Brexit 和 Covid?
.

「在旅途中,分別跟不少企業經營者和高階喝酒聊天,包括私募基金、跨國傳媒、知名的新創、餐飲和永續發展的先驅者,大家都異口同聲同意我以上的觀察,也歸咎於脫歐(Brexit)帶來深遠的影響。主要影響人口結構的變化,很多來自歐洲大陸的優秀中階人材、前線服務業工作者,都因為簽證變得困難而被迫回國,或到其他歐洲大城市找新的機會。 」

 

直接影響是?
.

「人才庫少了,主要影響兩點:水準變低、找人更難。以往來自西歐、北歐、東歐,為求在國際兩大金融城之一的倫敦 try to make a shot,必懷著一身利器和志向移居這裡,做餐廳也好、飯店也好、藝術也好,遇到的競爭會使大家遇強則強,捱不過的就要走,因此倫敦多年來都持續產出各行各業優秀的作品,走在世界最前,當競爭變弱,做生意的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只能付同樣、甚至更高的薪資,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填飽工作量的需求,經營環境自然變得困難。」

 

意識形態的挑戰
.

「除了以上的,還有一點非常值得深思的是,西方(特別是英語系國家)近年的左翼思潮高漲,除了 LGBT 和女性平權以外,還有第三性、種族、僱主 vs 僱員、辦公室 vs WFH,各種價值觀的爭議,這些深入社會所有媒體、書店、藝廊、博物館,據各業界的老闆和高管們說,爭議也進入了辦公室。一位匿名的國際傳媒高管說:『我這 50 幾歲有老婆小孩的白種男人就是高風險族群,萬一沒工作了,就很難再受僱了。』因為現在很多公司的高級位置,甚至董事局為了多元平等,人的原生設定(例如性別、種族、性向),反比工作能力來得重要。」 

 

通膨與衰退
.

「在首相 Boris Johnson 退任保守黨主席一事前,電視媒體、報紙、電台,舖天蓋地都跟通膨和經濟步入衰退有關。Uber 司機一直以來都很能感受到經濟脈動的人,不少司機苦聲連天,因為油價高居不下,他們的營業成本很高,同時 Covid 後的訪英旅客還沒回到疫情前水平,加上生活成本不斷上漲達 40 多年高點,司機大哥們都非常擔憂前景,倒是一位開 Uber Exec(等於台灣的 Black)的司機說:『開 Exec 遇到的客人,根本不會受通膨和衰退影響,因此我的生意除了成本外,生意還是不錯。』」

 

誰不怕衰退?
.

「承上,倫敦是多年來與紐約並齊的世界兩大金融中心,甚至可說是數百年來資本主義和國際金融的聖地。金融是百業之母,是資本吸力最強的地方,世界各地的超級富豪也就自然聚在這裡。」

「剛說到 Selfridges 變冷清,可極其豪華的百貨 Harrods,以及其他最頂級的飯店酒吧、餐廳,還是一樣熙來攘往,滿滿的中東、印度富人們,訂位是絕對必要的;甚至在六月份這個大家都放假的時段,要找到 £500 – £900 英鎊一晚的飯店房間也困難,連在倫敦以外的牛津郡、西南部德文郡也是到處都客滿,連租車公司提供 400 英鎊一天起跳的車款,也都滿了(藍寶堅尼都被租幾星期了!)這種高端消費群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跟傳媒上所感受到的衰退,實屬平行時空。」

 

Haves & Have yachts
.

「金融危機後,到川普民粹主義的出現,造成了一個 Haves vs Have-nots(有財產 vs 白手起家)的社會對立。2008 年後,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以印鈔去解決經濟問題,雖然市場上流通貨幣多了幾十兆美元,但有多少流到大家的口袋中?有多少流到有專業財務知識、或有人幫忙管錢的富裕階層中?這是值得深思的。」

「在階級分明的倫敦,Haves vs Have-nots 已存現多個世紀,近年更出現新的一級 Have yachts(有艇的)—— 代表富裕的一群中,還被分門別類。這一群在地中海、英國西南部有遊艇的富人,他們過的日子,跟 Haves 已不一樣,更何況你、我、他呢。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平行宇宙。」

 

倫敦會失去地位嗎?
.

「讓我們直接說,絕對不會。」

「英國人的自嘲、自我看壞、悲觀,已深植他們的民族基因和習性中,就算時光正好,他們都習慣雞蛋裡挑骨頭,什麼都可怨。雖然有些黃金地段變得明顯冷清,但一些地區還是熱鬧,例如:Soho、東區、Camden、市內公園和博物館,這些都是在地人本就愛休閒尋歡的地區;白領、嬉皮、情慾男女、大家還是依舊 5 點開始站在 Pub 外開喝,一 pint 接一 pint。倫敦身為金融中心過百年,恰如現代羅馬帝國 —— 她倒了,資本主義制度也會面臨危機,反之亦然,在此不贅。」

 

脫歐加快了本土升級
.

「最後,雖然上述說了一些 Brexit 帶來的壞處,但也有人看到不少好處,不然當年怎麼會被公投出這麼個結果?舉凡:產業更加本土化、本地人才的培育變得不可不做、迫出創意…等,面對困境和資源不足時,就是逼出創意的良機;餐飲服務業面對不穩的物流時間和上漲的成本,不得不多跟本地供應商合作,過程中,不論是農戶、中盤商,還是物流公司等被迫著要提升水準來迎合客戶要求,畢竟誰也不知道外貿政策會不會換了政府就會調整,這些準備便是為了讓自己在面對世界各地的競爭時好站得住腳,更何況帶頭脫歐的 Boris Johnson 也下台了,做生意的更加被迫提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最後,當你、我、他尚未成為 Haves 和 Have yachts 時,不外乎便是要多做準備,好好學習投資、商業知識、加強國際觀,投資自己,這些無疑就是抗衰退、長期變得富裕的重要武器。」

 

想要看更多金融相關知識,可以參考:

https://1611.com.tw/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1611(@1611mag)分享的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