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TALKS

紙媒末日,國外獨立時尚雜誌下場會比台灣好嗎?

magazines

這五年,新媒體來勢洶洶,全球時尚雜誌紛紛倒閉,也意味著這些從印刷機熱騰騰吐出的精美紙張,越來越餵養不起時尚創作者的夢想與藝術,對連一張照片都需要彩妝、髮型師、造型師、設計師、攝影、助理、編輯、模特兒等多人團隊才能完成的時尚雜誌來說,現在連想拍一組不無聊的服裝大片都是一種奢侈。

 

「有些雜誌,甚至只要你願意付錢,他們就會刊登你的作品。」

 

   Print is Dead Long Live Print by Ruth Jamieson

 

別意外,在獨立時尚媒體最蓬勃發展的時尚大城—倫敦也是如此。即便Kickstarter上每一周都有獨立刊物尋求發行資金、書架上的大大小小的獨立時尚刊物,隨便一本拿起來,封面、影像、編排都超水準,而線上,充斥著時尚大片的線上雜誌更是多不勝數。在「時尚廣告已開始過時」一說下,這些獨立刊物卻如雨春筍般不停冒出頭,幾個月到書架前或instagram上一覽,都能看到新成員加入。MagCulture為獨立雜誌設計所舉辦的The Modern Magazine研討會今年已來到第四屆,倫敦艾迪森飯店(London Edition Hotel)還精心打造了一個獨立雜誌圖書館。除了靠寥寥可數的廣告和品牌活動收入來籌備下一期的印刷費用,這些時尚雜誌也得靠著螞蟻多的造型師、模特兒、攝影師和設計師無償投稿,無論是主流或非主流,為時尚雜誌做白工,成了理所當然的潛規則。

 

via www.superior-magazine.com

目前作者在倫敦打拼的台灣化妝師友人,在做過五花八門的free work,跟過各類型時尚雜誌拍攝團隊的經驗,也感嘆在此生存大不易:「倫敦的媒體環境多元、機會多,但卻不如我們想像的這麼fancy。不要說獨立時尚雜誌了,連大多數的主流雜誌,只要是針對創意主題的拍攝,幾乎都沒錢,頂多只有租攝影棚和買食物的預算,連平常拍一線女歌星level的攝影師,拍雜誌一樣沒報酬,更別說造型費用。有些雜誌,甚至只要你願意付錢,他們就會刊登你的作品。」

 

032c-18covers-regraphic-0911244

 

   「作品夠厲害的,你可以拿到知名雜誌的commissioning letter,但你不會拿到預算。基本上,無論模特兒、造型或攝影師,為雜誌工作幾乎都是無償,若分不到商業案,就只能一直無償工作,大家沒錢就只能燒熱情。雖然時尚媒體越來越多,但時尚工作者的生活卻不一定因此過得更好,攝影師、造型師、設計師滿街跑,要免費資源很容易取得,也因此很多人是做了好幾年白工,才能掙到一些賺錢的機會,這樣的生態在倫敦成了理所當然。雖然唯一能慶幸的是,只要你夠勤勞也夠多熱忱,就不乏發表作品的平台,但生活難過的話,常常也是會感到無力。」一位目前在倫敦小有名氣的攝影新銳,身兼時尚雜誌《Boys by Girls》的數位編輯,以她這些年來的時尚雜誌攝影工作經驗與作者分享。

 

via www.boysbygirls.co.uk

 

從台灣看國外的時尚媒體環境,確實令人稱羨,前衛造型、多元大膽的影像企劃、開放的創意、各種樣貌的模特兒,以及看似大成本的製作,常讓我們自嘆身處亞洲、身處時尚孤島,沒有環境、沒錢、沒人才做時尚,更別說讓獨立時尚刊物有生存的市場。確實,時尚首都有完備又過剩的資源,創意天天在發生,也有成千上萬的作品在此力爭曝光的機會,想要辦個有水準的獨立時尚媒體,或靠著專業技術到此生存看似容易,但實際走入,才會發現這資源完備又看似光鮮亮麗的環境,對產業工作者來說,其實是更需要耐力與韌性的競技場。

獨立時尚雜誌《STREETS》總編輯Dan Blake,在倫敦以自由造型師身份接案近10年,2012年曾創立《7TH Man》男裝雜誌,也透過不同的角度與我分享他對獨立時尚媒體的觀察:「缺乏資金確實一直是獨立時尚雜誌難以生存的主因,但倫敦與其它時尚首都比起來,仍是獨立時尚雜誌發展最活躍的城市,在這裡,不乏造型師或雜誌編輯的工作機會,許多品牌公關也相當願意支持這產業的新銳或獨立的時尚工作者,光就這點來說,其它地方可能就沒倫敦這麼開放,資源多集中在少數明星造型師或雜誌編輯手中。

圖04

 

「待遇低、業主壓榨,不是台灣才有的事」

 

就我自己辦雜誌的經驗,最大的挑戰仍是在為紙本雜誌尋找投資者廣告,畢竟品牌都希望自己的廣告除了能與高品質的內容併攏,也要能在架上隨處可見,因此印量更減不得,同時,也要能為品牌在數位平台上製作出受歡迎且高品質的內容,即便競爭激烈,但我相信獨立時尚雜誌仍有許多可能性,也不會消失。

 

 而談到所謂無償工作和獨立雜誌工作普遍低薪的生態,他也並不認為這是個惡性循環:「若想讓作品被刊登,無償為雜誌拍攝算是很『英式』的作法,我能理解其它城市的獨立時尚出版可能沒這麼活躍,且雜誌多為商業和廣告為導向的專題性內容,所以可能有點無法認同這樣的文化。但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壞事,若能自由發揮創意,這些作品都會是你最大的推手,況且大多數的業主也會希望透過作品集來了解你的創意和想法。但前提當然是,想辦法讓平衡收入,讓生活還能過下去。」

圖05

 

雖然辛苦,但也是因為如此自由且無拘束的環境,倫敦時尚雜誌圈才一直有像《The Face》、《i-D》、《Dazed》這類個人主義鮮明,且能充分表達出英國獨有的時尚風格的媒體存在。每個人都在有限的資金,卻毫無框架的環境下,尋求各種合作和創造的可能性,我相信,就創意面而言,這是個正向循環。

  每個時尚工作者,都希望自己作品帶給讀者或消費者的影響力是能持續一整季的,甚至歷久不衰,而具有質感和重量,且能被珍藏的印刷品,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即使大環境經濟狀況不好、廣告量減少、新的數位媒體每天都在網路流竄,英國書架上的獨立出版卻沒因此減少,而這些時尚聖經,都各自擁有忠實的信仰者。」

via www.dazeddigital.com

 

聊到這,我們確實稍能自我安慰,不是國外的月亮就比較圓,待遇低、業主壓榨,不是台灣才有的事,這產業,不管在哪都一樣辛苦。但英國獨立時尚產媒體如此活躍,還是得歸功於因貧窮而生的倫敦次文化時尚,吸引著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為這城市注入不染臭銅的活水。反觀另一面,若在時尚產業努力賣命,不代表一定能讓生活或自身理想提升到更好的境界,卻又無法為所處的大環境帶來一點正向動能,站在沙漠中的我們,必定是更看不到未來。


Text by Kris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