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STORY

正常人 Normal People,即便最終分開,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你

在生命中,若你曾經與特定的人有了難以割捨的聯繫,抑或是無法忘懷的關係,你都會愛上《正常人》(Normal People)。

《正常人》近日在影劇界以及文學界引起一股現象級狂熱;整體故事圍繞於愛情、慾望與階級組成,表面談的是一對戀人的成長故事,實則關乎人生的成長,在一段感情中的階級差異,與長存於千禧世代的關係矛盾:為了成為即將成為的人,打破過去的自己是必要、痛苦的過程。

本文在此稍微介紹,《正常人》何以成為今日年輕世代的《愛在三部曲》系列?

 

01. 故事介紹
.

《正常人》由原著作者 Sally Rooney 與英國作家 Alice Birch 以及愛爾蘭劇作家 Mark O’Rowe 共同編劇,透過溫馨的 YA 劇包裝了相當複雜的權力關係。以 2010 年初的愛爾蘭為故事主軸,每集約半小時共 12 集,前六集由《不存在的房間》導演 Lenny Abrahamson 定調,後六集為 Hettie MacDonald 執導。

出生於愛爾蘭的 Sally Rooney,在年僅 28 歲時便推出兩本極受歡迎的小說——《與朋友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與《正常人》,因而獲得極高知名度,並被稱為「Snapchat一代的沙林傑」,Sally 善於透過書寫社會制度對個人成長影響的能力,進而在這些角色的生命中留下軌跡,也影響他們在處理個人關係面的複雜性。

愛爾蘭作家 Sally Rooney, photo via Independent

出身富裕的女主角梅黎安(Daisy Edgar-Jones 飾),在學校成績天賦異稟,個性苛薄而人緣不佳,在家庭裡則活在已故父親家暴的陰影,平時則受到哥哥欺辱與被母親無視,而失去察覺他人情緒的能力;男主角康諾(Paul Mescal 飾)出身平凡,母親替女主角打掃家中,然而他在學校是運動好手,人緣極佳且謙虛,卻為了融入群體而刻意隱瞞喜愛文學的興趣。兩人一眼瞬間,被彼此吸引,各自均帶有過人的智慧與察覺能力。

梅黎安與康諾,不停透過彼此的關係探討何謂「正常」,一個渴望被愛,一個因自卑不敢愛,而一再錯過,隨著時間與經歷的增加,並未改變他們對彼此的情愫,而令他們產生一種特殊的情誼。透過導演與攝影師處理畫面的能力,使整個故事更加溫暖、夢幻且更具親和力,整體帶有種濃郁的懷舊與憂鬱氛圍,印襯出愛爾蘭的朦朧的鄉村情懷。

這部劇沒有以灑狗血,電視劇形式編織劇情,僅以瑣碎的主角日常,呈現當代年情世代的愛情視角。

 

02. 改變傳統 YA 劇的敘事結構,談論感情中的權力、階級關係
.

過往許多青少年校園劇中,舉凡如 Heathers 《希德姐妹幫》(Heathers、1998)《獨領風騷》(Clueless、1995)、《辣妹過招》(Mean Girls、2004)等影劇,經常將財富與受歡迎程度劃上等號,而這次《普通人》故事背景,則顛覆傳統 YA 劇中的老派套路,忠實呈現今日愛爾蘭年輕族群的階級分化,引起當地大眾相當巨大的共鳴,甚至甫推出便打破英國電視台 BBC 的收視紀錄。

影集相當忠於原著,以冷靜、刺眼的風格精準映射出作品中人物的自我意識與心理狀態。我們如何在一段關係中誤解對方,透過各種自己設計的防衛機制保護自我,遠離我們生活中最想要的東西。我們試著融入,成為「正常」那一群,透過從眾得以安身立命。

Sally Rooney 在 IndieWire 採訪時說道:「《正常人》,不論是書或是電視劇,都是試著談論關於內在與外在自我間——私人與整個社會間的隔閡。」

 

03. 性愛畫面的刻畫
.

演員的默契與演技,導演透過運鏡手法,將鏡頭與主角距離拉近,幾乎是從同一個位置出發,讓觀眾感覺不是在看一齣影集,而是自己也在扮演角色,能夠清楚看見兩人臉上的紋路,情緒細節,細緻入微、欲言又止的情緒,解讀角色沒有說出口的雙人獨白。

此外,影劇中帶有許多性愛鏡頭,激情而尷尬,有時甚至畫面稱不上美,然而一切均無比真實,導演說道:「我一直在想,在銀幕上以生活中的其他部分自然流露的方式來描寫兩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人們對待電影中的性愛畫面,往往就像對待追車或是槍戰一般,轉瞬即逝。」這也是為何,最終劇中特地安排一位親密動作指導(Intimacy Coordinator)Ita O’Brien,藉以釐清性愛畫面想呈現的方式與想法,「她減輕了演員的害羞與尷尬,並找到一種方法,好讓他們對現場發生的事情感到舒服自在。」

「也因為她,我們有不少歡笑,因為她還特地找來各種動物交媾的影片,從蛞蝓、蛇到狗和大象,對演員來說,這是一個很有效透過外來語言找到演出的方式。」

作者本人曾向 Esquire 說道:「當我聽到『性愛場景』一詞時,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它是一個場景,做了任何場景都應該做的事,如果你只是為了表達角色做了這件事,你可以直接說他們做愛了,因為這就是它想傳達的。」

「然而,場景是有關於動態和變化的,如果我要寫整場戲,我需要讓讀者了解,這會發生是有它的原因,而當事件結束後,人們之間其實會有些不同的反應,有時是親密的交流,為何他們能在這個層面吸引著彼此,如果沒有這個部分,就無法了解他們為了花了五年的時間周旋在彼此身邊。」

 

04. 為年輕世代辯護
.

本劇相當認真看待角色的每個生命階段,對導演 Abrahamson 而言,即便是青少年時期的短暫互動,都會對一個人成年後的身份意識產生重大影響,他向 DEADLINE 說道:「很多時候,故事若以人們生命中的青少年階段或是以那一代人為中心,多半會有貶低的效果;彷彿在真正變得聰明前,這人生階段只有天真和愚蠢。而我認為,這或許是體現它是一段人生中最真實、強烈且具生命力的階段,我想這正是那股渴望的來源。」

「關於自己的青少年時光,有很多東西我是不願回顧的;但另一方面,年輕階段的人們對事物的感受是多麽地有深度且強烈。」

《正常人》的一切緊緊牽動觀眾的心,運用許多我們日常中會經歷的敘事手法,以似曾相識的片段講述故事,當下的經歷或許會使回憶片段瞬間閃過,而當過了一段時間後,偶然回想起,才會瞭解這一切的意涵。

如同大家生命中或許也曾遇過那一位命中註定的人,相視而笑,經歷人生跌跌撞撞,最終建構起一段堅固的關係,不是愛情,就是愛而已。這部影劇之所以能獲得成功,不論是作為書或是影集,都完整再現屬於千禧世代的憂愁,年輕、缺乏安全、認同感,渴望歸屬感,又載浮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