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丹麥設計的守門人 Marie‑Louise Høstbo:「思考如何透過設計再賦予意義,讓建築不只是建築,而是能與人共感的空間。」
來自丹麥的 Marie‑Louise Høstbo,曾是 Fritz Hansen 品牌史上首位女性創意總監,如今的她不只是設計師,更是個會說故事的策展人,從建築、家具到材料創新,擅長把經典翻新、玩出現代感,是丹麥建築領域與設計圈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趁著她首次來到台灣,HR 也在第一時間專訪她,一起聊聊設計、老屋、還有那些讓空間變得「更有溫度」的魔法:
Q:Marie‑Louise 您好,您本身是建築背景出身,從建築師一路轉往設計領域,甚至也經營過畫廊。這段歷程對您後來進入家具與產品設計領域有什麼影響?
.
Marie-Louise:「我是在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建築的,當時學院的教育強調建築與設計之間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丹麥現代設計的奠基者之一 Arne Jacobsen,不只設計建築,也設計家具、燈具、餐具。這樣的訓練背景讓我從一開始就習慣將空間與物件視為一體,而不是兩個分開的領域。」
「我從十歲起就立志要當建築師,當時其實也考慮過賣水果(笑),後來想說,不如設計一間賣水果的店。這樣的『空間與用途之間的連結』,一直是我在設計思考上的核心。我相信設計能創造出讓人感覺安全、舒適、想要停留的空間,而這需要對尺度、材質、細節有深刻的理解。」

Marie‑Louise Høstbo
Q:作為 Fritz Hansen 的第一位女性創意總監,您如何在經典傳統與當代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
Marie-Louise:「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很多當代設計師都對歷史感到好奇,也會在創作時參考過去的經典。我們在啟動一個新專案時,會先深入研究品牌歷史與經典設計,了解哪些材質、元素過去行之有效,然後再思考能不能引入新的觀點或材料。」
「我覺得關鍵在於找對合作對象。身為策展人,我會選擇那些對歷史懷有敬意、同時又渴望創新的設計師。當我們發現某張草圖與丹麥設計史上的某些經典作品相呼應時,我會主動指出這點,讓設計師去進一步研究與轉化。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複製經典,而是以當代的語彙去延續那個精神。」

Q:您最近策展的幾個展覽中,都與「新材料」有關,能否聊聊這方面的動機與思考?
.
Marie-Louise:「在『Reishi™ in the Nordic Light』以及與 Fancy Love 合作的展覽中,我想探討設計如何走向未來,而不是一昧回頭挖掘過去。我們的挑戰是:在熟悉的製造條件與生產知識基礎上,引入全新的材料,並觀察設計師如何反應。」
「這些參與的設計師都很資深,習慣使用木頭、皮革等傳統材質。這次,我們提供了一種有點類皮革的新材料,讓他們必須放下舊有經驗、重新探索創作方式。這個過程很有趣,也激發了他們對材質的好奇與對設計的再思考。」
.
「例如我們設計了一款瑜珈墊收納箱,這東西本來總是被藏在床底、角落,但我們想讓它成為空間中值得被看見的一部分。我們也邀請了來自不同文化的設計師,包括台灣的設計師,共同參與這個專案,從而激盪出更豐富的語言與解釋方式。」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Q:這次您來到台灣,也與不少台灣設計師有交流。您對台灣的建築與設計有什麼印象?
.
Marie-Louise:「我一直很喜歡旅行,也習慣帶著好奇心去看每一個地方的文化與日常生活。來到台灣之前,我對這裡了解不多,但真正踏上這片土地之後,許多事讓我驚喜不已。」
「我在台南參觀了一個叫『黃宅』的建築案——原本是一座老屋,經過修復轉型為建築展覽館。負責修復的建築師也在現場,我們聊得非常投緣。這樣『在地翻新、給老建築新生命』的方式,正是目前丹麥非常重視的永續建築精神。」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在丹麥,我們也有一個重要案例如此實踐:PLM Architects 將一棟 1960 年代的老辦公大樓,保留了 95% 的結構,再賦予它新功能。這樣的『轉譯再生』方法,比起推倒重建,更能體現建築與環境的責任感,也符合我們對設計三要素的追求:實用、耐久、美感。」
.
「台灣的許多建築其實也具備這樣的潛力,只是可能過去建得比較快、為了功能性需求而簡化設計,但仍值得思考如何透過設計再賦予意義,讓建築不只是建築,而是能與人共感的空間。」
Q:就您觀察,現今年輕一輩的丹麥設計師與過去有何不同?是否出現一些新世代的特有語彙?
.
Marie-Louise:「這是個好問題。我認為丹麥設計的核心價值並沒有改變——我們總是強調材料的簡潔使用、與生活結合的尺度、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但這一代年輕設計師的特質,是他們對『歷史』與『國際視野』的融合變得更加自然。」
「丹麥從來不是封閉的國家,我們自古以來就是海權國家,擅長與世界交流。即使在還沒有 Instagram 的年代,我們的建築師也會出國學習、帶回雜誌、參考法國或東方的美學。現在的年輕人雖然看似不談歷史,但其實潛移默化地承襲了這些傳統。」
「我特別欣賞的一點是,他們知道如何在全球的語境下,仍保有丹麥設計的精神:耐用、易修復、永續且帶有整體感官的美學經驗。這樣的設計是能夠歷久彌新的,而非追求短暫流行。」

Q:您如何看待三日設計展(3 Days of Design)與米蘭設計週的不同?
.
Marie-Louise:「兩者都很精彩,但本質上非常不同。米蘭設計週規模龐大,光是展點就超過四千個,而哥本哈根的三日設計展即便成長迅速,今年也才約五百個展點。它規模較小、集中度高,也更專注於設計本身。」
「三日設計展的核心是一群私營組織,他們每年都會反思:『我們還忠於初心嗎?』他們堅持不引進車廠、時裝品牌,避免設計展淪為秀場,而是希望維持一個以設計為本的專業場域。」
「我並不認為哪一方比較對或錯——義大利的方式也很迷人,融合了時尚與生活。但對我們來說,丹麥的角色是守住那份純粹與深度,這樣才能保留設計的核心價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Q:您能否分享接下來的計畫?有哪些即將發生但值得關注的項目?
.
Marie-Louise:「很多案子在正式公開前還不能說太多,但我會持續在建築與設計交界的領域工作,尤其關注『空間轉譯』、『物件再生』、『歷史與未來的對話』這些主題。」
「我也在進行一系列與當代丹麥設計師的對談計畫,未來會訪談到 84 歲的建築師 Jan Gehl——他是全球最早提倡『讓城市回歸人本』的專家。他的理念深深影響了丹麥與墨爾本的城市規劃。」
來自丹麥的揚.蓋爾(Jan Gehl)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城市設計師,他曾為全球數十座城市的市政領袖擔任公共空間規劃顧問,這是他最有名的一句話:「首先我們塑造城市,然後城市塑造我們。」(First we shape the city,…
由台灣是個行人地獄 Taiwan is a living hell for pedestrians 發佈於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
「此外,我們也發現了一位在 1930 年代就開設自己建築事務所的丹麥女性建築師,卻鮮為人知。我非常期待能將她的故事與設計重新挖掘出來,與大眾分享。」
Q:最後,如果要給想進入建築或設計領域的年輕世代一句話,您會說什麼?
.
Marie-Louise:
「保持好奇、尊重歷史、擁抱合作。」
「這個領域不只是設計師的舞台,而是所有人共同參與的計畫。醫生、工程師、社會學家、地理學家,甚至媒體人,都能成為設計的一份子。設計不是從電腦渲染圖裡長出來的,而是從生活裡長出來的。我們要勇於接觸世界、觀察別人怎麼生活、如何思考,這樣才能創造出真正有意義的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