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以布料為筆觸構成設計風格,Steve O Smith 為何被稱為「倫敦時裝的未來」?

近年備受關注的倫敦設計師 Steve O. Smith,擅長遊走於手繪線條與服裝結構之間的交界。作品帶有流動感與動勢,彷彿每一筆線條都在身上延續成形。在就讀 Central Saint Martins 期間,他透過布料拼貼與精準打版,將素描般的筆觸化作可穿戴的實體衣裝,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創作語言。每一件設計作品都是一張「可穿上的素描」。

今年二月倫敦時裝周時,時尚評論家 Cathy Horyn將他與 Alexander McQueen 相提並論,稱之為倫敦時裝界帶來希望的「卓越年輕設計師」之一,並讚揚他擁有原創理念以及將其實現的技術和想像力。

此外,Steve O Smith 也剛拿下今年 LVMH 大獎 Karl Lagerfeld 獎項,未來發展備受期待。

對視覺觀察敏銳的童年
.

在大多數孩子眼中,安靜的午後來自卡通影片;但對 Steve O Smith 而言,則是一支筆與一張紙。在還不滿三歲時,母親便在藝術家建議下,為他報名了藝術課程。從此之後,只要有空白的紙,他就能沉靜下來。

他向 W magazine 這麼說:「我想我從 2 歲左右就開始畫畫。這是在餐廳裡讓我閉嘴的最佳方式。」

Steve O Smith 出生於阿姆斯特丹、在英國長大,據《AnOther》資訊,他從小就對視覺細節無比敏銳,舉凡窗簾的圖樣、室內擺設,甚至大人髮型的微幅改變,都逃不過他的觀察。這份敏感與他的家庭背景息息相關。他童年曾在利物浦與身為裁縫師的祖母共度暑假,看著她裁布、縫製、修邊,那些日常場景成為他對布料直覺的來源。這些感知最終也引領他踏入設計之路。

他最初選擇前往美國就讀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接受系統性的工藝訓練。學院的教育風格嚴謹、接近包浩斯理念,一切都必須親手完成——從畫樣、打版到縫製,沒有任何部分可以外包。

「我們什麼都要自己做,這讓我從一開始就學會尊重工藝。」

去年五月,英國演員 Eddie Redmayne 與妻子 Hannah Bagshawe 均著 Steve O Smith 訂製套裝出席 Met Gala,引發討論

疫情與批發機制打亂陣腳
.

最初,Steve O Smith 也曾按部就班地走在「正統」時尚設計師的道路上。2017 到 2020 年,他固定在時裝週發表系列作品、參與銷售與批發,甚至在 2020 年初曾替 Opening Ceremony 紐約店設計櫥窗展示。然而,展示上架僅短短七天後,品牌突宣布關店,讓他當時正生產中的全新系列一瞬間失去銷售通路,「由於我當時做的是批發(wholesale)模式,那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處境」。緊接著,疫情迅速席捲全球,打亂了原本的節奏。

三年下來,快節奏的時尚週期加上對獨立設計師極度不友善的商業模式,讓他感到疲憊不堪。「在批發制度中,設計師與品牌主必須承擔幾乎所有風險,」他指出,「而利潤也幾乎都預期要再投入到時裝秀裡去」。這段經歷促使他重新審視創作的本質,也讓他選擇回到學校,進入 Central Saint Martins 攻讀碩士學位,並在課餘進修 Royal Drawing School 的十週素描課程。

以繪畫找到設計風格
.

回到學校進修這段期間,不僅讓 Steve O. Smith 得以暫時脫離焦躁的時尚產業,更重新接觸到童年以來熱愛的繪畫。

疫情蔓延那一年,第一學期幾乎全面改為線上授課。失去了實體模特與工作室, Steve O. Smith 被迫回到最簡單的創作方式:筆與紙。他試著將畫作轉印到布料上,卻自嘲那是他「做過最糟的一件衣服」。直到導師的一句話點醒他:「你應該像在紙上畫圖一樣去畫你的圖案」,他才意識到,自己長期以來的繪畫語言,其實可以轉譯為服裝的剪裁結構。他笑說:「所以我就這麼做了,雖然一開始失敗很多次。」

Steve O. Smith 向 ShowStudio 解釋道,他清楚自己的草圖總是太有趣,以至於一旦轉化成商品,反而失去靈魂。「我以前常把那些很有意思的圖簡化成產品,」他說,

「後來我想,為什麼不直接把我在紙上的筆觸做成實體?那才是真正有趣、對我來說也最私人的東西。」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teve O Smith(@steve_o_smith)分享的貼文

這個念頭的具體實踐,發生在疫情期間的某次居家隔離中。當時,他獨自被困在家七天,無法外出採購布料。他只好開始用工作室裡僅存的布料碎片進行拼貼——就像他在紙上畫圖一樣,依照相同的速度與節奏將布料鋪陳、縫合。

「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可以用布料來『畫圖』,而那一刻一切都說得通了。」

這段經驗不只打破了他對「衣服該是什麼樣子」的慣性想像,也讓他重新定義服裝本身的邊界。他反思人們對日常服飾的既定認知: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把所有東西格式化,比如『襯衫就該是某種樣子』,但我其實更感興趣的是,什麼才叫作襯衫的『概念』。當你畫下一件襯衫,即使它是抽象的,那也仍然是一件襯衫。」

這也是他標誌性的「浮雕貼花」(relief appliqué)風格——布料經過多層打版與剪裁,讓下層線條與肌理若隱若現,並刻意保留自然磨損的邊緣,增添一種素描式的脆弱感。他還將針織機視為「最早期的 3D 印表機」,透過嵌花圖案模擬繪畫線條,將圖像的語言延伸至服裝的結構深處。

在許多專訪中,Steve O. Smith 均提及他對「姿態」(posture)與「節奏」(rhythm)的迷戀,也投射在服裝輪廓的處理上。他的服裝中時常藏有結構性細節,例如束身衣、臀墊、綁帶與荷葉邊,這些讓作品呈現某種懸浮與張力,「讓衣服像是正在移動的素描」。

畫畫是他每日的肌肉運動與精神鍛鍊。每天可以花費長達 12 小時進行快速素描,有時一天能畫出約 100 幅圖。「我喜歡畫得非常快,畫得非常多。有時我會在一天內畫上一百張,只為了抓到一種姿態。」他總是站著畫畫,一邊大聲聽音樂、一邊焦躁地在房內移動;在這樣的創作環境裡,他形容自己「生氣的時候能做出好作品」。

用緩慢的節奏,換取創作自由的未來
.

Steve O. Smith 認為,未來最重要的目標是「放慢腳步」。雖然他承認自己的本性是「不斷快速往前衝」,但這些年來的挫折讓他意識到,必須給自己更多時間與空間,去滋養那些更原始、本能的創造衝動。他向《Cultured》說:「我現在可以畫我想畫的東西、做我想做的東西,這讓我很快樂,」

「某種程度上,這是來自於我第一次失敗的經驗——我發現,原本以為自己想要的,其實根本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如今的他,創作節奏雖然變慢、工序也更繁複,但這些都是為了換得珍貴的創作自由。「對有些人來說,創作自由可能很可怕。但對我來說,那是一種武器……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這太棒了,也很解放。」

隨著思考的深化,他開始質疑過往產業的量產邏輯。他對服裝價值的核心認知——這些作品應該被以藝術品的方式看待與保存,而非淪為商業折扣的商品。「我的服裝本身就是圖畫,我不希望它們最後出現在 T.J. Maxx。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teve O Smith(@steve_o_smith)分享的貼文

為此,他逐步放棄大規模製作與零售通路,轉而實驗限量生產與私人訂製。他與 Dover Street Market New York 等通路合作,透過「私人採購」與顧客一對一接觸,為特定個人量身打造服裝。「這種關係很老派,像高級訂製服時代一樣,但我真的很享受。」Smith 的作品目前都為客製化,價格約從 12,600 美元 起跳,且訂單已滿,顯示市場對他設計的強勁需求。

這種節奏也延伸至他對秀場的態度調整。如今,在經歷過數季時裝週、批發訂單與營運壓力後,Smith 不再舉辦傳統的時裝秀。這樣的覺醒,反而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自由。他不再為了外界期待調整節奏,而是回到作品本身,回到服裝創作這件事最核心的起點。

「我沒有做服裝秀的打算,也不覺得這是必要的。比起那些圍繞作品的噪音,我更關心衣服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