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STORY

Martin Margiela 的同名藝術展,再沒有時尚大神,請用「比利時藝術家」稱呼他

透過非衣的材料和對服裝的解構,Martin Margiela 在 90 年代改變了人們的穿著方式,可從今以後,他的身份已變成「來自比利時的藝術家」,猶如一個全新的開始,透過新的媒材和突顯那些生活上的不起眼,進而從另個角度方式來看待世界。

設計師變藝術家不是新聞,然而 Martin 的這條路卻走的豪不意外甚至是迫不及待。品牌過去傳播總監的 Patrick Scallon 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便說:「MMM 過去的展現方式、邀請函、時裝本身都一直頗具有藝術感,」他回憶過去道,「我們不太會稱那叫藝術,因為其受限於服裝的使用和功能,畢竟我們(服裝品牌)也是商業和工業過程的一部分。」而這回,Martin 似乎想顛覆一下當前藝術界的陳腔濫調,以下是我們所整理的重點:

 

1. Martin Margiela 過去不會現身,現在也不會
.

在藝術展開幕當天,該展的策展人兼拉法葉藝術基金會的總監 Rebecca Lamarche-Vadel 在媒體預覽時的第一句話就是:

「Martin Margiela is not here.」

她說:「你會在裡頭發現的是寂靜,缺席(absence)對 Martin 來說無論在布展或是創作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他想要很多生活剎那、很多的那個時刻,基本上,你也可以說這裡沒什麼好看的。」而很重要的一點是,「Martin Margiela 希望避免任何會聯想到他時尚作品的東西。

圖片中我們所看到的就是 Martin Margiela 本人的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ode Intern 🗂(@modeintern)分享的貼文

 

2. 但在介紹展覽之前,得先聊聊 Martin Margiela 的藝術之路
.

「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時尚,並盡可能用最概念性的方式呈現我想發展的願景。我需要開發其他的媒介,來享受創作不設限的純粹。」— Martin Margiela

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09 S/S 石膏上衣

也是從設計師轉戰藝術圈的 Helmut Lang,就曾在 2009 年雅典德斯特當代藝術中心策展時,邀請 Martin Margiela 展示作品過(如上圖),在介紹中寫道:「無論那件作品背後的初衷是什麼,都證明了 Martin Margiela 一直是個有遠見的人,他的作品已遠超過服裝或時尚所能定義的。」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erome bonnet(@jjjbonnet)分享的貼文

為了讓藝術這條路走得更順,Martin Margiela 與比利時的藝術歷史學者 Chris Dercon 合作,他同時也是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的主席。兩人過去曾有過多次合作:

1997 年,Chris Dercon 在荷蘭范伯寧恩美術館幫 Margiela 舉辦了第一次服裝展;
2009 年,他也協助將品牌的 20 週年回顧展從安特惠普的 MoMu 帶到了慕尼黑;
2018 年,他在 Margiela 的巴黎工作室見到了本人後,他們借助拉法葉藝術基金會的力量,耗時兩年,創作出了 40 多件藝術品。

在 2019 年,他們曾在公寓裡舉辦過一場私人展,只邀請了大約 20 人左右,當中包括比利時藝術收藏家 Herman Daled 或是安特惠普藝廊 Zeno X Gallery 創辦人 Frank Demaegd,後者如今也負責代理 Martin Margiela 的藝術作品,他在接受《OCULA》訪問時表示:「老實說,我被 Martin 作品的質量所驚艷到。他所展現的作品中,有著讓人印象深刻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情感。

「對 Martin 來說,形態變化過程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環,他相信物體一直處於持續變化的過程,而他對不可避免的衰退過程很感興趣,像時間的痕跡就是一個例子。」— Frank Demaegd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Zeno X Gallery(@zenoxgallery)分享的貼文

 

3. 這是一場有關時間的展覽
.

參訪者由基金會的緊急逃生口出入,從平常不會開放的電樓梯進入到各樓層,猶如迷宮般,而作品會出其不意地放在合適的位置。「這是一種隱喻,」藝廊總監 Rebecca Lamarche-Vadel 表示,「形似於尋求存在主義和生命意義的理念。」

「時間是這場展覽的一大重點,它如何流逝,
我們如何抗拒時間,或是我們接納它的方式。」

《Vanitas》(2019),photo via Galeries Lafayette

像是,當中一件作品《Vanitas》,其由五個仿皮製的矽膠球製成,植入不同髮色的頭髮,以探索時間對身體的影響;或是《Triptych》,他把鬍子染膏包裝上的圖像放大,來評論我們在掩飾變老的徒勞無功;部分藝術品都被防水布或窗簾給隱藏起來,工作人員則會不定時的掀開其作品,似乎也是在傳達生活中那些難以言喻的緣分和巧合。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iza Foreman(@lizaforeman)分享的貼文

Rebecca Lamarche-Vadel 告訴《WWD》說道:「Martin 問了我很多有關藝術界的問題,我們談了很多儀式感,這點很吸引他。展覽中有些作品是會被工作人員挪動或觸碰的,作品需要被隱藏、揭露、觸碰,這些都意味著必然的損害,與參訪者所認知的傳統美術館是背道而馳,它既不靜態,也不是一個被絕對美化的空間。」

《Torso I, II, III》(2018-2021),三個陽剛雕像軀體展現眼前,這裡展現的不是美,而是神秘,但藝術作品的權威感和距離被允許參訪者的碰觸所打破,Martin 希望大家能夠近距離的接觸作品,透過撫摸這件作品來鼓勵體會這世界的和諧。

放在建築與建築中間的體香膏 / 除臭劑,究竟街道市區有什麼讓人傷眼的事物?

 

4. Martin Margiela 的作品有在賣嗎?答案是:有!
.

所有在基金會中的展品都是有在販售的,價格從 10,000 歐元的小雕塑到 120,000 歐元的大型作品不等,Zeno X Gallery 內部總監 Nina Hendrickx 表示,「自我們宣布代表 Martin 以來,已有很多人來詢問,但我們希望(在價格被抬高前)儘可能地先將作品賣給美術館或是公眾藝術機構,或至少是有著公共展間的私人收藏家。」而最值得提及的是,該展也正計劃舉辦世界巡迴展覽,據說第一站最有可能是從中國大陸開始。

《Red Nails》

 

5. 最後,你以為他這藝術路是一帆風順嗎?其實沒有。
.

「過去那些展其實我們收過很多批評,」Chris Dercon 先生告訴《紐約時報》,「我不會斷言那是好是壞,我只給 Martin 看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並跟他說,你不孤單。Martin 是非常有才華的畫家和藝術家,而我鼓勵他去精進突破這方面的技藝。」Chris Dercon 先生也說,「這當中一直存在著危險,因為有些人來看他的作品仍脫離不了他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的框架。

顯然已能想像到會有人評論這些根本不足為奇,但無論如何,該展覽必定能引發些有關何謂藝術的討論,畢竟對 Martin Margiela 來說,他最讓人敬佩的,便是總能在平淡無奇中創造出奇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