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TALKS

設計師都該辦 Instagram?Haider Ackermann:唯有大批粉絲的人才被尊重,令人擔憂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出席 LVMH 集團於德州新建工廠的開幕典禮,並與集團 CEO Bernard Arnault 一同剪綵、參觀工廠,這引來顧客與時尚界人士的質疑,但 LVMH 堅稱這絕非政治性會面,Louis Vuitton 官方 Instagram 甚至也完全沒提及此事。

photo via Fashion United

隨後,LV 女裝藝術總監 Nicolas Ghesquière 直接透過個人帳號聲明,「拒絕任何政治操作,我是一位時尚設計師,抵制與 #trumpisajoke #homophobia 有任何關聯。」並附上一張 1984 年 Evelyn Thomas 的單曲〈High Energy〉的圖,這首歌曾被收錄於 1995 年《Gay Classics, Volume 1: Ridin’ the Rainbow》合輯,為知名的挺同歌曲,明顯地一再攻擊川普恐同的政治傾向。

https://www.instagram.com/p/B30zfWMI0DW/

撇除與服務東家意見相左,設計師開創自家社群已不是新聞,如今設計師除了經營品牌,也必須經營自己,世人對他們的喜惡自會回饋到品牌身上,如同當初亞馬遜大火,Dior 男裝藝術總監 Kim Jones 很快地就在臉書分享此事,他們的意見,顯然已成為影響品牌的另一個部分。

本篇,以 Instagram 與時尚設計師的連結為出發點,我們從 Instagram 現況,到分析不同獨立設計師、大品牌設計師的操作模式,最後,檢討社群所帶來影響。

.
1. Eva Chen:設計師們都該創立自己的社群
.

對於現今的設計師而言,如 Martin Margiela 透過傳真溝通的方式,或 Hedi Slimane、Phoebe Philo 等人隱身於服裝背後的作法,似乎已遠不足以填滿時尚界好奇心的缺口。

反而,時尚迷更渴望透過設計師私人的帳號,看到更多非官方、未經包裝的設計師面貌,如 Virgil Abloh、Marc Jacobs、Simon-Porte Jacquemus、Alessandro Michele 等設計師,他們私下的好友、怪異的興趣、設計的日常,通通成為社群最受歡迎的內容。「你可以上傳正在閱讀的書本、啟發你的畫作、度假照或媽媽的家常菜,這些內容都非常適合個人帳號。」Virginia Nam 在《GQ》的報導中說道,她是 Eva Chen 底下 Instagram 時尚合作部門的領導人,負責為時尚帳號諮詢。

若品牌帳號那些美麗如幻的形象是為人們造夢,那麼設計師的個人帳戶即是實現顧客夢想的管道,因為它的真實。

Instagram 時尚合作部門主管 Eva Chen 的建議更直接:每個設計師都該經營自己的個人帳戶。
.
.

 

2. 獨立設計師品牌:個人與官方融為一體—Jaqcuemus
.

https://www.instagram.com/p/B3AMjPtDnbI/

Virginia Nam 也提到設計師將面臨的問題,「設計師的個人帳戶能否和品牌混在一起?」

不少設計師將品牌和個人放在同個帳戶,效果卻意外地非常好,如 Jacquemus,他分享商品照的下個貼文,就是他怎麼拍出來;分享完 Rihanna 的名人穿搭,再來分享自己的日常。真實且饒富幽默感的風格,將品牌形象形塑成他內心世界的一角,不過,方法較適用於獨立設計師品牌

Virginia Nam 表示,Instagram 並無任何一種「適用所有設計師的方法」。

對於大型時裝屋,設計師最好還是創立個人帳戶,「舉例來說,當設計師想要分享其生活的一部分,或想以和品牌完全不同步的頻率分享時,(最好還是透過個人帳戶),因為大品牌通常將 Instagram 視為官方行銷工具。」

.

 

3. 產品背後不只代表大品牌,更代表一個人—Alessandro Michele
.

Eva Chen 曾在《BoF》報導中提到:「我認為多數喜歡購物的人都偏好了解產品的背景,因為它可以讓人更加欣賞它。」

「在 Instagram 上,無論是個人、品牌還是發行商,大眾渴望聽到的是『人』的故事。」

以 Gucci 為例,穿著品牌服裝的名人、新品形象、秀圖,這是官方品牌社群最普遍的內容。但若你真正著迷於 Gucci 的歷史取材或復古風格,追蹤 Alessandro Michele 是最直接的方式,看著他一身色彩繽紛和 Jared Leto 在田園種菜、他與 Gucci Mane 合作的 19 秋冬形象幕後、他欣賞的古董收藏,這內容雖不算「接地氣」,但確實比官方帳號更加人性化。猶如窺探 Gucci 產品後的神秘篇章,這馬銜扣、米老鼠包、80 年代西裝,不是來自一家高高在上的精品品牌,而是來自一個男人的生活與熱情所在。

Virginia Nam 說明,「我認為越來越多設計師有能力採取這種(直接面對顧客的)方式,而不是通過第三方溝通。他們正利用個人帳戶直接與其受眾對話,並且全然地做自己,表現真正的自我,這令人產生共鳴。
.
.

 

4. 我不用社群,但私生活被太太出賣了— Rick Owens
.

Instagram 固然當道,仍有不少以低調、神秘聞名的設計師們拒絕以個人身份踏入社群,舉凡 Hedi Slimane、Raf Simons、Miuccia Prada、Phoebe Philo、川久保玲等人,Influencer 行銷顧問 Daniel Saynt 在《Glamour》一篇名為「反社交設計師的興起」報導中表示,「神秘帶有吸引力,維持這股吸引力的人,能在時尚產業受到長久的歡迎。」簡言之,上述設計師絕非一時的熱度。(ps. 話說川久保玲說自己有 IG 帳號啦,但她沒有追蹤任何人。)

當然,也包括隱身世俗的 Rick Owens。

Rick Owens 只有品牌官方 Instagram,不常透露私下生活,但反觀妻子 Michele Lamy 的社群,似乎正將 Rick Owens 暗黑帝王的形象漸漸瓦解,不論是親密的合照、早上剛起床的影片,抑或是參加派對的相片,不僅沒讓 Rick Owens 少了神秘感,然而令人更欲了解其獨特的生活模式。

.

 

5. 關於社群,我們崇敬的設計師是這麼看待 IG 的
.

談到這裡,可以確定的是,Instagram 的效應可觀,對設計師與品牌來說,個人社群多有加分效果,但追蹤人數永遠不會是衡量設計師的標準。

Haider Ackermann 2018 年接受《Numéro》雜誌專訪時曾說道:

「Instagram 現象真是極度無趣,尤其當人們把它太當作一回事時。而當今真正令人憂心的是,設計師為了要受人尊敬,他必須在 Instagram 上擁有大批粉絲。

.

“What is really worrying is that today, in order to be respected, a designer needs mega numbers on Instagram.” — Haider Ackermann 

 

photo via Numero Magazine

 

曾幾何時,一位設計師是否受人崇敬、是否受媒體愛戴、作品是否受到認可,Instagram 成了最重要的衡量指標?我們想透過 Haider Ackermann 的諫言告訴大家:

可適時了解時下熱度最高的流行,但絕不盲目追求;
可大量接收主流媒體報導之內容,但勿輕易被煽動;
可透過社群上關注崇敬的設計師,至於讚數、追蹤數,
千萬不要讓其成為你衡量人、物、媒體的基準。

.

最後,以 Phoebe Philo 的一句話總結,

「最酷的事情是,當你不存在於 Google 上。」
“The chicest thing is when you don’t exist on Google.”

photo via NY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