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TALKS

一件舊衣的大道理,如果你今天製造的垃圾,沒有人收怎麼辦?

電影《電影穿著 Prada 惡魔》裡的名言:「那個藍色代表數百萬資金和無數的工作,」無論到哪,甚至是舊衣市場,也是同樣道理。

近期一篇來自《朝日新聞》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好奇,但其實這跟古不古著、Vintage non-Vintage 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在如今一件衣服壽命可以說不超過半年甚至更短的情勢下,《朝日新聞》國際記者前進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非洲等地,深究了「舊衣經濟」(這邊還不到古著層級,它們單純就是不要的「二手衣物」),這股商機,出乎他人意料的,市值 1,100 億台幣至少。

 

舊衣經濟的由來?因為世界上不要的衣服真的太多了!

 

收集世界各地來的衣服降臨在「舊衣分類場」等待分類中|圖源:朝日新聞 / 浅倉拓也

隨著平價時尚的崛起,新衣服接連以低價格販售,在目前先進國家中,當這些衣服被大量的供給,卻也被大量丟棄。

致使舊衣經濟成了某種雙贏的局面,當舊衣回收成為「衣櫃的養分」時,人們可以安心的將舊衣丟掉(舉凡 H&M 和 Uniqlo 都有推廣回收機制),再去為衣櫥添購新衣物。

讓人在無罪惡感的情況下處理掉平常幾乎沒在穿的衣服,可以說是好事一件?無論是捐獻或是販售,這些舊衣流通於世界各地,其量也在 21 世紀劇烈增加。根據聯合國 2016 年的統計,世界的舊衣「輸出量」達到了 437 萬噸,金額達到約 4,000 億日圓(約 1,103 億台幣)。

 

第一站:究竟這些舊衣從哪來?又會去哪?

 

舊衣主要是從先進國家,根據 2016 年聯合國統計,最大出口國是美國,再來則是德國和英國。

這些舊衣的原價大致上都差不多,但經過分門別類後,它們便有了商業價值,再灌上人工、運費、進口關稅,毛利之後定出價格出售給加工廠。

以日本為例,他們就與從 60 個國家回收舊衣的德國公司 I:Correct 合作了將近 14 年之久,其中 6 成的舊衣可再出口,其他不能當作衣料販賣的就當成工業用途來處理(或掩埋焚化)。

為了要壓低成本,這些舊衣多半會出口到「勞動成本低廉」的國家(舉凡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經過分類後,再銷往另一個市場。

 

第二站:「舊衣分類國」

 

鏡頭轉向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距離杜拜車程不到 1 小時的夏爾迦,根據《朝日新聞》報導,在這兒的自由貿易區中,專門處理進口二手服飾的 Samar Textile,其倉庫每月有約 20 個貨櫃將近 480 噸的舊衣到貨。

位於沙迦二手衣物處理廠的倉庫|圖源:朝日新聞 / 浅倉拓也

他們將混雜在大捆包裝袋中的衣服或布製品拆封後,首先進行約 70 種不同的分類作業,再依照需求去細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步驟,每一件衣服都是由「人工」分出來的。

在舊衣堆中,如同抹布般的布料和稀有的二手良品交雜在一起,斯里蘭卡來的員工表示,「這件雖舊但狀況很好,可以賣到好價錢。」他們認真從分類中挖寶,「一切都只能靠經驗。」一旁還有看起來稚氣、從獅子山共和國來討生活的年輕人,他說:「我一方面貼補家用,一方面來學習(判定舊衣的技能)。」

Samar Textile 公司將分類好的舊衣再一次的壓縮捆包成堆,這些衣服大多是要出口非洲的。

 

終點站:非洲大陸

 

肯亞市場|圖源:朝日新聞 / 浅倉拓也

世界上大部分的舊衣最終還是會被送到非洲大陸,其中,肯亞是最大的市場,這一捆捆的舊衣(當地人稱做 Mitumba),先是抵達主港口蒙巴薩,再透過陸運送到首都奈洛比最大的開放式傳統市場吉哥姆巴(Gikomba),透過批發商和中盤商,這些舊衣就如同血液流通各處微血管般,從奈洛比的商業街區到地方的村落。

當中一位 33 歲的批發業者告訴《朝日新聞》,每週從進口商那裡進 200 捆的舊衣(約 10 噸的量),每捆的獲利約 1000 ~1萬先令不等(先令幣值與日圓相當),減去正面寬度約 2 公尺的小倉庫房租(5 萬先令上下,記者覺得以當地物價水準來看不算低),業者表示:「做了將近 15 年的生意並不算差。」若你有興趣,你可以以 Mitumba 為關鍵字搜尋便會有許多當地居民靠二手衣維生的新聞報導。

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調查之下,在肯亞有 67% 的人有買過舊衣,不只是低所得階層的民眾,舊衣著實深受全民的愛戴。

而在當地市場上,到處都有補、燙及縫紉..等服飾相關行業,不難看出,單舊衣產業便可衍生出相當多的工作機會,一旁用著傳統式縫紉機的婦人,她正在將牛仔褲修改成短褲,「從中國來的舊衣腰圍的尺寸大部分都比較小,所以必須這麼做,」修改一條褲子的工資為 20 先令,而憑她熟練的技術,單 1 天約可修改 100~300 條褲子。

是的,你沒聽錯,中國。作為亞洲地區的舊衣主要出口國之一,在肯亞市場也可以感受到中國的存在,價格低廉的中國製新品在非洲亦是垂手可得,例如中國製的牛仔褲新品大概 1000 先令就可以買到,和狀態好的舊衣價格差不多。

 

但問題來了,如果哪天他們不收衣服了怎辦?

 

是的,介紹完了所謂「舊衣經濟」的流程,只想告訴你,這所謂的對環境友善、買賣雙方都雙贏的局面,都是仰賴於非洲這樣巨大的市場的存在,在這個幾乎所有物資都靠二手供應的地方,然而,在 2016 年就有六個國家覺得,他們不一定需要「先進國家不要的衣服」。

盧安達市集|圖源:紐約時報 / Diana Zeyneb Alhindawi 攝

(肯亞、盧安達、烏干達、坦桑尼亞,南蘇丹和布隆迪)其所組成的東非共同體(EAC)從 2016 年開始計劃扶持區域內產業,他們宣稱「二手衣」阻礙了成衣製造的發展,希望能逐步調漲進口關稅,並同意於 2019 年後禁止他國輸入舊衣,但基於(世界舊衣出口第一大國)美國的強烈反彈,這項決議最終未成。

為什麼美國不要呢?撇除一些政治利益平等上的問題,背後最嚴重的狀況是,東非若禁止舊衣進口,除了將「威脅」到諸如包裝和舊衣分類等美國本土多達四萬個工作機會外,這些「舊衣」若不外銷,那就只能在自家掩埋處理,勢必會影響到環境(這也是當前台灣二手衣物回收的窘境)。

美國貿易代表揚言將停止非洲國家對美出口免關稅的優惠法案「非洲成長暨機會法案」(AGOA),因此,非洲各國便打消了提高關稅的念頭,除了盧安達。

 

已經不想再穿這些「剩物」了 — 盧安達

 

唯一沒有退讓的國家,盧安達,將每公斤的舊衣關稅從 0.2 調漲到 2.5 美金,因為這樣,2018 7 月,他們被排除在 AGOA 的適用國家之外。

當然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在這個經歷過慘內患的國家,總統想改變人們「連內衣物都可能是來自他國的舊衣」的現象(政府覺得這樣有損尊嚴),致使政府招攬成衣產業至經濟特區,用電視和廣播大力的宣傳「盧安達製造」。

盧安達的二手衣店|圖源:紐約時報 / Diana Zeyneb Alhindawi 攝

當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2015 年成立的服飾製造商 C&H Garments,現在正以歐美市場為中心出口,負責人馬魯瓊提拉諾對於被排除在 AGOA 外的狀況表示道,「公司產品連歐洲都有出口並沒有什麼問題,目前還打算增加內需的供應。」但另一方面,得靠舊衣生活的人仍然很多,對於關稅的上漲感到無法喘氣。一位養著一妻三子的批發商男子感嘆「進貨量減半,收入也變成只剩下三分之一」,這樣有關怨言不少,「因為這個政策而失業人很多,消費者也因為衣服變貴對喜歡的衣服下不了手。」

「UZI COLLECTIONS」創辦人|圖源:朝日新聞 / 浅倉拓也

即便如此還是感受的到情勢在改變,「人們的想法確實漸漸的在改變。」支持政府政策的 23 歲大學生雷梅拉表示。她在大學時期,於 2015 年和朋友共同成立了服飾品牌「UZI COLLECTIONS」,她在設計上採用了盧安達的傳統元素和印花,一件男版襯衫售價約 5000 先令,其價格雖偏高,但銷售狀況仍在順利成長,「也許不是衣櫃裡的衣服全都是盧安達製造,但至少會考慮擁有一件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

然而,根據 2018 年的報導指出,肯亞仍試圖在戒掉自身對二手衣的依賴(英國今年也出現了呼籲禁止出口二手衣物到肯亞的報導),致使商人們開始在「囤貨」,光 2018 年前三季 10 萬多噸的「進口量」就快達到 2017 年全年的量,這「舊衣經濟」雖看似讓「不要的衣服」有了歸屬,但當收受方不再願意接納時,這回到了基本的供需問題,是否我們需要這麼多衣服?你曾想過,你的舊衣該怎麼處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