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mping Asia 11 月重磅回歸北藝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和香奈兒攜手推動亞洲表演藝術交流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N D)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舉辦的「Camping Asia」,將於 2025 年 11 月 10 日至 21 日盛大展開。

這場為期 12 天的前瞻性藝術教育計畫,融合創作、教學與演出,邀集來自日本、香港、法國、韓國、新加坡、奧地利及臺灣等 16 所藝術院校、近 150 位師生齊聚臺北,展開一場跨文化、跨領域的藝術交流與學習對話。
亞洲共學平台
持續拓展當代舞蹈國際網絡
.
「Camping Asia」延續自法國巴黎的「Camping」計畫,2019 年起落腳臺北,兩年一度舉行。臺北作為亞洲唯一據點,象徵當代舞蹈國際網絡的重要節點,也持續為亞洲表演藝術注入創新與能量。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北藝中心非常榮幸能與 CN D 及香奈兒品牌再次攜手合作,透過舞蹈作為語言,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得以相互理解與激盪。「Camping Asia」打破傳統教條,串連教育、專業與公眾,啟發年輕舞者的創造力與內在能量,並推動表演藝術的永續發展。
本屆「Camping Asia」課程設計密集豐富,包含早課、專業工作坊、學校馬拉松、大堂課、深度論壇與微電影展等活動,打造全方位、多面向的身體實踐與探索場域。
舞蹈 X 科技 X 哲學
激盪身體與世界的多重想像
.
策展人林人中表示,2025 年精選的 5 檔演出,試圖突破語彙與形式的限制,讓舞蹈與科技、聲音、哲學、影像乃至政治現實正面碰撞,引導舞者與觀眾共同思考在不確定時代中,如何透過身體展開深層感知與表達。
《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11/14–15)
末日降臨,舞蹈成為怒吼的語言
由法國前衛編舞團隊(LA)HORDE 與電子音樂製作人 Rone 聯手創作,《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將舞台變成末日景觀,一座潔白的大理石採石場中,舞者以集體之力狂舞、撞擊、崩解,呈現青春、哀傷、暴力與渴望的極限狀態。

這場演出直面氣候危機、社群疏離與身體焦慮,用身體對抗世界的崩壞。舞者像戀人般相擁又撕裂,展現柔軟中蘊含的巨大怒意。機械節奏如野獸心跳,肉身對抗體制,帶來強烈感官衝擊。
.
《崩世光景》不僅是一場視聽震撼,更是一代人的反抗姿態。來自馬賽國立芭蕾舞團的年輕舞者們,用肢體敘事召喚對未來的想像與希望,是末日時代裡,關於愛與重生的身體宣言。
《即席寫真》Find Your Eyes(11/15–16)
用攝影寫日記,在舞台上找回自己的眼睛
《Find Your Eyes》是一場將攝影現場化的劇場演出,藝術家 Benji Reid 在觀眾面前為三位表演者即興創作影像,透過攝影、舞蹈與戲劇交織,呈現他對創作、創傷與療癒的思考。這不是展覽,而是一場公開的內心剖白,他以快門記錄人生低谷與希望,呈現「重拾自我」的勇敢歷程。

來自英國的 Reid,結合霹靂舞背景與舞台經驗,自稱為「舞蹈攝影師」(Choreo-Photolist),風格融合街頭文化、劇場美學與黑人身分議題,創造出極具張力的超現實視覺語言。他曾與英國國家劇院、PS122 紐約實驗劇場等機構合作,作品廣獲好評。

《Find Your Eyes》充滿對比與詩意,既脆弱又堅強,像是一封寫給自己的信,也是一場邀請觀眾共同參與的視覺日記。
《機神祭》U>N>I>T>E>D(11/20–21)
靈性與科技交會的未來儀式
來自澳洲墨爾本的當代舞團 Chunky Move,以跨界實驗著稱,本次攜手爪哇電子音樂組合 Gabber Modus Operandi、峇里島時尚品牌 Future Laundry,以及全球知名動畫機械設計團隊 Creature Technology Co.,共同創作出未來感十足的沉浸式演出《U>N>I>T>E>D》。首演於墨爾本 Asia TOPA 藝術節,現將登上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本作融合舞蹈、科技、機械裝置與聲響,六位舞者身穿由越野機車零件回收製成的機械服裝,在霓虹燈下組構出變形龍舞般的集體身體,展現人類、機械與靈性之間的深層對話。演出以強烈的視覺風格與部落儀式氛圍,對未來社會與人性提出深刻質問。

藝術總監安東尼・漢密爾頓強調,人類即使身處高科技環境,依然渴望與神秘力量連結。全場60分鐘的演出中,舞者化身半獸半神的未來生物,以舞蹈探索集體感、儀式性與重生的可能。這是一場融合科幻、電子、神話與身體哲學的感官奇觀,也是對現代人靈性飢渴的回應。
《動作以上以上動作》Mouvement sur mouvement(11/18–19)
當語言與動作彼此交織,舞蹈即是思考本身。
法國編舞家諾埃・蘇里耶(Noé Soulier)於《動作以上以上動作》中化身唯一表演者,在極簡舞台上,以語言與身體交錯的方式,解構舞蹈的本質。他借用威廉・佛賽斯經典《即興技術》影片中對動作的分析與教學邏輯,並非重現內容,而是以個人體悟重新詮釋舞蹈語彙與觀看方式。

全場無音樂、無燈效、無舞台佈景,僅留下語言與身體的真實互動。語言不是說明,而是伴隨、引導甚至擾亂觀眾對動作的理解。舞者說:「這個動作是為了建立一個隱形的幾何空間」,觀眾於是開始以新的視角觀察舞蹈的發生。

此作不僅是一場表演,更是關於觀看、感知與思考的實驗。它將舞蹈推進到概念與分析的層次,使觀眾不再僅僅接收動作,而是與動作一同思考其意義。
《Loïe Fuller: Research》(11/15)
當舞者與絲綢共舞,誰在主導?
波蘭裔編舞家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以極簡手法重新詮釋現代舞先驅洛伊・富勒的經典「蛇形舞」,打造出一場關於物質、身體與觀看的當代表演實驗。《洛伊‧富勒:研究一下》自2011年首演後巡演歐亞多國,將視覺華麗的富勒語彙轉化為動能與感知的探索。

在昏暗的舞台上,舞者與巨大絲綢共同生成動作,觀眾彷彿見證一場布料與身體間的默契搏鬥。究竟是舞者操控布料,還是布料主導舞者?這正是本作想拋出的思辨:當一段經典成為神話,我們是否遺忘了背後的身體勞動與歷史語境?

瑪齊耶斯嘉不止於致敬富勒,更關注舞蹈作為研究、舞台物件作為共創者的潛力。在節奏極慢、光線節制的空間裡,觀眾被邀請以近乎冥想的方式重新思考「觀看的條件」,讓舞蹈不只是觀看的對象,而是觸動思考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