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NEWS

《Life》雜誌為何經典,從超模晉升媒體大亨的 Karlie Kloss 又為何決定重啟它?

如果你在過去幾年沒有特別關注 Karlie Kloss 的消息,那就讓我們來告訴你,今年 31 歲的她早已不只是當年那個熱愛烤餅乾,走起台步卻充滿氣勢的維密超模——自 2020 年起,Kloss 與科技投資人老公 Joshua Kushner 的媒體公司 Bedford Media 收購了不少大家熟悉的品牌,其中包含遭受疫情重創的《W Magazine》,並在 2023 年從申請破產保護的 Vice Media 手中買下英國雜誌《i-D》(她在 19 歲時第一次登上《i-D》封面,12 年後成為此雜誌社第一位女性 CEO)。

不到半年後,在 3 月 28 日,Bedford Media 再下震撼彈,宣布將和 Dotdash Meredith(全美最大媒體公司之一)協議合作重啟《Life》雜誌——這本傳奇刊物的版權和追溯到 1930 年代的典藏庫將繼續歸 Dotdash Meredith 所有,但 Bedford Media 將全面負責編輯和營運策略,並將《Life》重新改造為一個實體刊物、數位和影音並行的雜誌品牌,由 Joshua Kushner 擔任發行人。

所以《Life》雜誌為何經典?
.

稱 1883 年由 John Ames Mitchell 和 Andrew Miller 創立於紐約的《Life》雜誌是美國出版史上最經典的名字之一,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畢竟在全盛時期,據說全美國每四個人就會有一人是《Life》讀者。不只透過紀實攝影紀錄下了當代歷史,《Life》更為許多公共議題奠定論調,從政治、音樂、時尚、國際關係,到流行文化都納入編輯範圍,重新定義了一本雜誌可涵蓋內容的規矩,也不負它命名中自帶的遠大願景。

然而,《Life》雜誌的發展史也不是一般的一波三折——它在 1936 年以前獨立運營,一直到《Time》時代雜誌接管至 1972 年結束以前都是一本攝影週刊,尤其在 1960 年代二戰時期更是達到了巔峰,傳奇紀實攝影大師們 Henri Cartier-Bresson(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創辦人之一)、Margaret Bourke-White(美國第一位女性戰爭攝影師)、Gordon Parks(好萊塢最早出現的黑人導演之一)的作品都收錄其中。

但自從 1972 年之後,《Life》經歷了在月刊、週報副刊,和非固定出版特別號等形式之間搖擺動盪的時期,到了 2008 年正式轉型為數位媒體,2012 年後再納入為 Time.com 網站上的攝影頻道,雖然至今在 Instagram 上仍坐擁 360 萬追蹤者,不過比起媒體平台,更像是歷史典藏庫一般的存在。

Bedford Media 接下來將面對的重重挑戰
.

在社群內容爆炸的時代裡經營一家雜誌絕對是難事,而接管或重啟一個經典雜誌品牌雖然能擁有前人打下的基礎,但勢必也有隨之而來的挑戰,Karlie Kloss 智與勇缺一不可。

在 Bedford Media 正式接手《i-D》後的幾個月內,原總編輯 Alastair McKimm 在晉身 CCO(首席創意官)和全球總編輯後於,卻突然在今年二月宣佈離任,而他旗下的團隊也陸續遭到解僱。根據《The Cut》,重組中的《i-D》目前不只網站暫停營運,也取消發行春季和夏季號,預計於秋季重新亮相。

至於全新而未知的《Life》雜誌,在重啟消息一公佈後,也馬上引發了諸多議論。例如《WWD》就特別訪問了許多攝影界專家的意見——有人表示樂見其成,期許《Life》的重啟能帶領現代人遠離無止盡的「Doomscrolling」滑手機行為;然而也有不少人提到無可避免、來自社群媒體和 AI 生成圖像的實質挑戰。

發明家和 Polaroid 寶麗來創辦人 Edwin Land,也是賈伯斯的偶像

紀實攝影師,同時也是馬格蘭基金會主席的 Susan Meiselas 則表示:

 

「《Life》曾是我們通往世界的渠道。透過《Life》,我們以為自己看見了世界。但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當然不是真正的世界,而是從西方出發的視角。」

 

當現代網路褪去了人們看世界的濾鏡,社群媒體讓來自世界各角落的聲音都能被聽見,當只要你手握一台手機,就有機會拍下改變世界的影像,那麼一本雜誌究竟能為我們帶來什麼?這是 Meiselas 所提出的疑問。Karlie Kloss 在新聞稿中表示,認為「《Life》是在這片混亂媒體生態中,一個令人振奮且團結人心的聲音」,但至於這個聲音能造成多大的迴響?相信不久後,我們就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