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NEL 2026 春夏:Matthieu Blazy 回到源頭,那個啟發於嘉柏麗香奈兒愛情故事的大千世界
時間在 10/6 大秀前的一天,《BoF》總編 Tim Blanks 與 CHANEL 創意總監 Matthieu Blazy 在康朋的工作室進行訪問,在這個「最最特別」的巴黎時裝周,每個人都會好奇新的 CHANEL 會長什麼樣子?Tim Blanks 於文中寫道,「我並非唯一對此感到好奇的人,在數十年的時尚生涯中,我不記得有過誰的『首秀』能這般引起全世界人的好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自 1918 年在巴黎康朋街 31 號成立以來,CHANEL 曾歷經了四個階段,承品牌時裝總裁 Bruno Pavlovsky 所言,第一章是品牌發起人嘉柏麗香奈兒 Gabrielle Chanel ,第二章是 Karl Lagerfeld,第三章由 Karl 得力助手 Virginie Viard(Bruno Pavlovsky 稱作「中場休息」),而第四篇章輪到 41 歲的法裔比利時人 Matthieu Blazy 一手擔起。
Matthieu Blazy 在談論他的研究時表示,「我們在第一次開會時看著圖片討論道,『我們有兩條路可以走,其一是做一個簡單、摩登、符合規範、按部就班的秀,當成我們的第一步;或者,可以把這秀當成是我們的最後一場來辦。』他們選擇了後者。」並試著讓一切重新開始。
所以什麼是 CHANEL?Matthieu Blazy 要打破的是大家在 Karl Lagerfeld 階段的認知,將焦點拉回創辦人香奈兒女士身上。當然,他已去過巴黎郊區的品牌檔案庫 Patrimoine CHANEL(這裡由 Odile Prémel 夫人負責),但因為太過豐富,為了讓自己保有更多的想像空間,Matthieu Blazy 選擇用「閱讀」來了解香奈兒女士。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她穿著男士襯衫的照片
成了本季的起點
.
真正觸動他的,是香奈兒女士穿著男士襯衫的照片,這也成了一切系列的起點。
Odile Prémel 表示,這些男士襯衫應該是跟「別人」借來穿的,很大的可能,是來自於香奈兒女士的摯愛 — Arthur Boy Capel,基於他只穿法國百年襯衫品牌 Charvet(世界上第一家襯衫店,始於 1838 年),Matthieu Blazy 便提議,不如和 Charvet 合作一件襯衫?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此舉遭到了反對,Bruno Pavlovsky 告訴 Matthieu:「你知道,CHANEL 是不做聯名的。」而 Matthieu 的回覆是,「這不會只是聯名,更像是工藝(Métier d’Art)…。就像 Lemarié 做羽飾,Montex 的刺繡,這是非常珍貴的傳統工藝。」致使,雙方合作了三件襯衫,每一間都帶有珍珠扣、下擺綴以鏈條、並繡上 1910 年代品牌就曾出現的 CHANEL 草寫。

「因為這襯衫,我開始以此為重心發想…。我覺得很美的是,香奈兒女士與 Arthur Boy Capel 的故事告訴我們,整個 CHANEL 品牌是一個愛情故事,她若沒有深愛著那人,我不認為這一切會發生。因為在遇到 Boy 之前,香奈兒還只做帽子,之後,兩人雖成了商業夥伴,但一切仍是和愛有關。 」
他繼續表示,「當然還有更多,我覺得一切是有關癡迷,品牌有和我講過,香奈兒女士非常著迷於皇室的故事,像法國皇后 Catherine de’ Medici 的家徽便是兩個 C,所以品牌的 Logo 可能是來自於此。但我覺得更有趣的是,雙 C logo 是在 Boy 車禍去世後,隨她推出的香水時出現,你可以把雙 C 想成是因美第奇家族的傳奇,同時那也可能是代表 Capel 和 Chanel,所以,誰知道呢?我選擇了後者,雖然我們永遠無法證實,但這故事背後有很多想像空間。」也因為這樣,新款的 CHANEL 包款有著全新的雙 C 磁扣。
2026 春夏系列
.
Matthieu Blazy 將這場 CHANEL 大秀分成了三個階段,「Paradox」、「Le Jour」、「Universal」,你可以翻譯成「悖論」、「日裝」、「大千世界」,其有關矛盾、新的面料開發以及用更多元的角度去敘說香奈兒及品牌,Matthieu Blazy 想做的並不是只專注在一個概念或延續前人的戰績,而是有意義的去翻新經典符碼,並挖掘那些還沒被說過的故事。

舉凡,他解釋了大秀出現的第一套裝扮,其直接由設計師本人自己的外套改造,保留了陽剛的肩線和下擺的未修飾,僅改變了鈕扣位子並在下擺增加鏈條,這便是全新的 CHANEL 套裝(且一定要搭配平底鞋),其呼應了香奈兒女士的魅力,因為她在渴望男女平等的同時,也希望用自己的女性氣質來吸引他人。當然,也呼應了前面所說,香奈兒女士與 Boy Capel 的愛情故事。
閉幕的「花之裙」(他們戲稱叫 piña colada)亦然,Matthieu 分享道,香奈兒女士曾告訴 Boy,雖然他出錢投資了品牌,但從沒收到他送的花。此話一出,兩天後,香奈兒女士每隔半小時就會收到 Boy 送來的花束,直到她覺得自己被太多花包圍了才停止。
「我對明確的訊息不感興趣,因為我們不是活在訊息清楚的世界,模糊有時反而更強大,就是得要 over,否則你無法一眼就識得。」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而經典「套裝」則在 Look 26 開始出現,Matthieu 解釋這件飾有山茶花的黑色外套,是以全新開發的紗線織成的斜紋軟呢,而這只是布料研發上的一角;許多看似絲質上衣則是復刻 20 年代法國製作絲襪技術的成果(如下圖)。他在香奈兒追求的是實穿,透過不同的軟呢、針織與絲綢,搭配鑲嵌或刺繡工藝營造出如麥穗在服裝綻放的「視覺特效」,除了呼應品牌創辦人的故事,重點這些布料仍輕盈無比。

CHANEL S/S 2026, LOOK 26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至於為什麼經典 2.55 會「達利化」?Matthieu 解釋,「這是經的起時間考驗的單品,雖然已變形,但仍愛不釋手。」他在後台接受外媒訪問時表示,包包就是要用的像在巴黎參加過狂歡派對後的樣子或是這是一個從長輩那借來的包,當然,更美的說法是,這就像美國藝術家張伯倫 John Chamberlain 版本的 2.55。包包內層塞了一塊金屬板,可以隨使用者自由的彎折。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而當中「Universal」的概念
讓眾時尚評論家都掌聲鼓勵
.
資深評論家 Cathy Horyn 表示,「不久前,我認識的一位老師兼時尚評論家表示,儘管時尚品牌受眾遍佈全球,但敘事方式卻過於本土。」大多數的人僅透過 Karl Lagerfeld 來了解 CHANEL,然而,Matthieu 則選擇回到了源頭,回到那位願意打破規範、顛覆時尚、隨心所欲的靈魂人物,並為不同年齡和生活方式的人提供了新的衣著。
「CHANEL 最棒的就是它有無限的可能性,你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說故事,也可以非常實用,這也是我很感興趣的地方。」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atthieu 自己也告訴《BoF》表示,「我們身處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更別提像 CHANEL 這樣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品牌,每個人都知道 CHANEL,就像可口可樂一樣,或許我們必須了解,不該只單專注在巴黎,CHANEL 的故事應要能要符合不同區域,就我看來,應該要全世界都能理解。我想要創造一個夢,不分年齡、國籍,無論是孩子、還是奶奶看到時,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有關香奈兒女士是說,因為她非常注重隱私,很多有關她的故事你可以去猜去談,我覺得很多說法可能都對,這有點變成了我的座右銘,我不需要正確答案,因為想像力給了我更多創造空間。」
面對「It’s not CHANEL」的評論,本身是收藏家的評論家 Alexander Fury 則表示,「很多人都以為自己知道 CHANEL 是什麼,或許他們知道,但設計師的職責不就是該去挑戰這些預設立場,向我們展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嗎?就像香奈兒女士當初那樣,人們雖然起初會覺得困惑不解,但最終這些都是吸引人的。」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atthieu Blazy 在後台解釋了香奈兒女士在 1910 年代女扮男裝的故事,朋友們在那化妝舞會都在笑,幾天後,她再次穿上這身裝扮,因為她認為這不是戲服,也不是在演戲,而是美感和身份的轉變。
義大利哲學家 Emanuele Coccia 曾在接受《Purple》訪問時表示,一個系列的好壞在於能否讓你自由地擺脫舊身份,透過觀察當下,不斷的重塑定義自由,「這也是為什麼 Yves Saint Laurent 和 Martin Margiela 說他們只是把在街上看到的東西搬上伸展台,設計師不能強加概念在別人身上,他們幾乎更像是現象的轉譯者。」當初香奈兒女士也是,而現在輪到了 Matthieu Bl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