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TALKS

相輔相成,日本潮流與美國文化為何如此密不可分?

藤原浩曾在接受 Ssense 訪問時表示:「我認為日本人是有眼光的。美國會製造好東西,像是單寧,但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分辨好壞。但日本人懂,任何東西像是牛仔褲或球鞋,即便不是日本製造是來自世界各地,但我們就是能夠找出那份好,這是一件好事。」

《Ametora: 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

《Ametora: 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

2015 年,一本名為《Ametora: 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為這句話做了更深的解釋,作者 W. David Marx 當年因 A Bathing Ape 開始研究日本的時尚文化,因 2010 年再版的聖經《TAKE IVY》作為啟發,層層解析了日本是如何藉由對產品迷戀進階成拯救美式時尚,藉由外媒與他的訪談,我們整理了以下重點: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W. David Marx 的背景:

W. David Marx, via Notey

W. David Marx, via Notey

他於 1998 年首度來到日本,於講談社(Kodansha)實習,被指派協助《Hot Dog》和《Checkmate》(兩本如今都已停刊的流行雜誌),在整理雜誌時對看似電影《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 1968)》的猿人品牌產生好奇,別人告訴他這臉是 BAPE 的標識,好奇心驅使他來到店門口可卻被阻擋在外,「我什麼都不懂,但我覺得當時也沒什麼人真的懂日本,所以隔天我再度來到這,在 8 月的豔陽下等了一個小時,又在店裡等了一小時,他們賣衣服的方式是店內有各種款式放在桿上,你喜歡哪件便拿到櫃檯前,他們會從倉庫拿一件(包裝好的)給你,所以假如有兩個人都喜歡同一件,你必須等桿上那件回來你才有辦法買。這樣的模式不是蠢笨就是無敵心機高明,把整個販售過程都緩了下來,我總共花了 3 個小時在這間店裡。」

57fdb4a592423599208b26bff219bd1c

是否覺得這經驗在 Supreme 身上似曾相識?在 1998 年的竹下通,他便看到有人在賣去年 A Bathing Ape 和 Goodenough 的「Vintage」,「基本上這樣一件可以賣 300 美元,這是我人生首度看到 T 恤的售價可以賣到這價格,如果你什麼都不懂,你可以能會覺得這些人是白癡,可當我回哈佛和教授談這個想法時,他對我說:『看來你找到研究主題了。』」為了解 A Bathing Ape,他把每期《Hot Dog》都讀了個遍,更因 2010 年再版的《TAKE IVY》起了寫作的念頭,他去國家圖書館翻閱 60 年代的報紙,並前去訪問了《TAKE IVY》的作者們。

 

這本書在講什麼?怎麼會用「救」這個字?

Ametora 意味著 『American traditional』日文的縮寫,於 80 年代日本開始出現這個詞彙,但大致上代表美國東岸精英服飾,它是 Ivy Style 和英式風格的結合,而藉由日牌的轉化把美國服飾變成了某種新的東西,從過往的 Ivy Style,如今也結合了嘻哈和衝浪文化。對此,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研究日本服裝和文化的門田正文(Masafumi Monden)在 FIT 演講時曾認為 :「在日本的時尚文化中,Ivy Style 成了一種象徵,意味著日本已準備好結合其他相似但不同的時尚或是概念,激盪出不同的創意火花。」

而關於 Save 這個詞,作者表示:「救本身有許多含義,首先,就如同保存一樣,日本的時尚在過去 70 年『典藏(archiving)』整個美國風格做的非常棒,從 Ivy Style、工作服、戶外、搖滾到軍裝,如果美國明天就消失了,我們依舊可以藉日本的資源重塑美國的風格。」

「但救也帶來了爭議,如同拯救一樣。書中有非常明確的例子像是日本復興了幾乎要滅絕的美國服飾傳統,最明顯的就是牛仔褲的布邊(selvedge),當美國工廠在 80 年代初期想停產時,是日本牛仔褲品牌 Big John 和 Studio D’Artisan 藉當地工廠推出赤耳 selvedge 設計重現經典;經濟面上,像是透過日本人的消費,帶起 Alden 這樣美式傳統品牌的風潮。 」

「這十幾年在美國傳統風格的發展,我們不該用晃眼即逝去形容。在 2005 年,許多在日本的人穿得像是 60 年代的哈佛畢業生,所以我們至少該探討今天美國傳統的復蘇是如何受到日本典藏的影響,而非覺得這只是一個歷史的自然現象。美國人曾回頭看日本的美式風格做參考,因為日本人握有的資源比他們自己更多。」

 

日本流行,一切始於 Ivy League(常春藤學院風格)

http-hypebeast.comimage201601apan-ivy-league-america-menswear-003

「《TAKE IVY(1965)》是當時把美國風格帶到日本的重要作品之一,之後,商業面著重在嬉皮和戶外風格上,但 Ivy Style 毫無疑問是開啟了日本穿搭的始祖,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它地位會如此崇高,Ivy League Style 不僅僅是代表 60 年代,這也是日本男性流行時尚的開端。」有人認為,因為 40 年代美軍進駐的關係,致使日本人想要變得跟穿著制服的他們一樣,但作者覺得雙方並無太大關聯,當時只有極少數的人身穿英式西裝,且牛仔褲只出現在特定的市場,售價極度高昂,一切都要到 60 年代,VAN Jacket 製作美國人的日常衣服、品牌出現在《Men’s Club》和《Heibon Punch》後,一切才開始爆發。(ps. VAN Jacket 的創辦人,石津謙介(Kensuke Ishizu),亦是《TAKE IVY》的作者之一,品牌於 1951 年成立,他將 Ivy Style 引進日本,帶起了一股 VAN look 風潮。《紐約時報》形容他是就像是日本的 Ralph Laurent,但他卻又比 Ralph Laurent 還要早看到這一切;另外,《Men’s Club》為日本第一本男性時尚雜誌,石津謙介在品牌成立初期就已成為顧問。)

《Men’s Club》推出日本第一個街拍專欄,記錄現實生活穿著 Ivy League 風格的人。

Berberjin 原宿店 via heddels.com

Berberjin 原宿店 via heddels.com

Fake Alpha Shop via heddels.com

戰後的 20 年,在日本身穿制服其實是幫派犯罪的意思,Ivy 是第一個改變人們想法的風格,因為它是由合適的商店販售,有著正面形象的廣告和名人加持。
123_VAN_JACKET

這樣的美日文化早前是單方面一廂情願的,W. David Marx 認為日美流行直到 9 年前才變成雙方交流,過往美國人認為日本人不懂,可直到男性時尚部落格的崛起,美國人的正裝文化開始消失,年輕人對此迷惘,進階成為對話,「他們必須像日本人在 60 年代所做的一樣,從頭學起。….而如今,日本品牌或許不會被認為是最頂尖,但卻是有趣和品質的象徵,舉例來說,如果美國人想找一件正裝襯衫,他可能會去鎌倉襯衫(Kamakura)。這樣的互動我覺得是始於 A Bathing Ape,人們意識到日本品牌開始進駐美國流行文化。」

 

A Bathing Ape 將原宿的文化帶到了紐約

main_image_1928aac0-54c4-4ba1-95e6-eeb8a6625b13_2048x2048

「整個轉售文化在日本 90 年代就已開啟,很多我們所看到的是基於日本人的模型,從流行部落格示範如何保養衣服、訂製手工西裝、排隊指南…等等幾乎無所不在,這些在日本是極為平常的事,但直到前幾年美國才熱絡起來。」此話與村上隆月前接受《GQ style》的訪問不謀而合,他亦認為潮流爆炸一個很重要的時間點是當 A Bathing Ape 在紐約開店時,「品牌極受歡迎,這點非常有趣。」

Pic via Complex

在去年《Bof》探討 Supreme 和 Palace 上貨模式一文中便指出,根據洛杉磯知名潮店 Union Los Angeles 的老闆 Chris Gibbs 表示,這種銷售模式先是源自於日本 90 年代時期的原宿區,像是藤原浩的 Goodenough、NIGO 的 A Bathing Ape、高橋盾的 Undercover、瀧澤伸介的 Neighborhood..等日系潮牌,啟發他們實施「自己規則自己訂的 DIY 哲學」便是龐克教母 Vivienne Westwood 和前男友 Malcolm McLaren 所開設的倫敦經典龐克店 Sex。Chris Gibbs 認為,「日本的潮牌都以零售為基礎,他們覺得必須讓消費者從一開始就接觸到商品並參與整個過程,定價是通常他們看到布料的時候才會想到的,並讓消費者覺得合情合理。」

 

是否美國人對流行的重視和日本的美式服裝有關?

501

「不能這樣說,Thom Browne 沒有向日本看齊也作出了縮衣裝,可一旦美國男士看到日本所發生的事,進而會成為他們流行的催化劑。舉例來說,美國男士想一探 Aldens 或 Red Wing 2007 或 2008 年的經典,這些照片在日雜才看得到;如果你想見識 60 年代的軍裝外套或是 50 年代的 Levi’s,真跡也都在日雜。所以我認為當美國人對自己的『文物』開始感興趣時,資源其實都在日本,《TAKE IVY》就是個完美的例子,因為這是一本關於美國風格的書,卻是由日本人所作。」

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指出,Engineered Garments 創辦人鈴木大器記得他第一次與 Thom Browne 會面時,兩人品牌都剛起步,「他穿著灰色的西裝、Button Down 襯衫、領帶和雕花鞋。」鈴木大器回憶道,「我當時心想,我從沒看過美國人穿的這麼有日本的 Style。」Thom Browne 相當受寵若驚並回應道:「日本人把美國人的東西變得比美國更好,他們知道美式風格是世界認可眾所皆知的,我們對此心懷感激,我們真的做不到他們所做的。」

 

這日美文化之後的未來?

「如今市場非常的龐大且多元,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東西,老一輩的會去購買 60 年代 VAN Jacket 的復刻;中世代的人會去找復刻牛仔褲;年輕人則會買 Thom Browne 的襯衫。許多美式風格其實都潛藏在時尚文化裡,其在日本的普遍性不亞於美國當地,但同時,《Popeye》的編輯和造型師也在嘗試有別於傳統美式的風格事物。」

Visvim 2017 F/W Lookbook

Visvim 2017 F/W Lookbook

Engineered Garments 2017 F/W Lookbook

Engineered Garments 2017 F/W Lookbook

「如今像 Visvim 和 Engineered Garments,他們相當了解其背後歷史和參考資料,也將其轉化成新的設計,當你看到 Visvim 鞋,其獨一無二已不會讓你聯想到別的,或許未來還是會有許多牌子不斷復刻美國的舊產品,我認為創意是浪潮之後的下一步關鍵。」
可如今他所認為的東京已變了調?

2003 年,W. David Marx 搬來日本讀碩士,主題是日本的音樂產業,就他分析:這是一個菲董尚未大紅前的時代,日本時尚雜誌當時進入了一個親歐期,「這維持了 5、6 年,男士酷愛 Dior Homme 窄版西裝,女生則中意在如何嫁給有錢醫生的打扮上。」他認為日本的時尚和音樂之所以能這麼棒是因為經濟影響所致,「若說 80 年代是泡沫經濟爆發,那 90 年代就是品味爆發,可到了 2000 年,你會覺得大家好像不再買東西了(但即便 80% 的人不買精品可上層的 20% 依舊撐起一片天)。」(ps.  70 年代末期,日圓走強,(美元兌換日圓)從 1:360 變成 200 以下,並開始從美國購入大量的服裝。)

tokyo-menyeberang-shibuya-crossing-92723
2004 年,W. David Marx 開始撰寫部落格來記錄現象,但他沒預料到的是觀光產業的蓬勃。「過去五六年遊客湧入徹底改變了一切,可這很難去埋怨。因為作為世界最棒的城市之一,東京理當會有很多遊客,歐洲的許多大城也都是遊客滿滿滿,這是過往東京所沒有的。….很難去後悔開發觀光產業,但這確實改變了城市的氛圍。「當人們問『現在東京是什麼風格?』這很複雜,你以前可以去澀谷和原宿某條街上說『這就是東京的風格。』但現在遊客蜂湧而至,已不太能說出:『這是東京的樣子。』」

 

因為網路的影響,時尚變的更為保守..

「你所做的決定,透過網路的搜尋,你很快就知道別人是否做過,實際上網路緩慢了整個流行,因為人們不願意去採納別人已做過的事。如果你發現你認為與眾不同的風格可大家都在做,你不禁會想:我是否該隨波逐流?以前是你能身處流行中也同時覺得自己是獨特的,但網路讓這過程變得透明化,也讓文化變得趨向保守。」

 

PS.  關於作者 W. David Marx 的下一步?

他正在研究用理論來解釋流行趨勢,「George Simmel 是 19 世紀末的德國社會學家,他已理出流行時尚不是要變得與眾不同,而是變得跟啟發你的人一樣,在過往,時尚是關於社經地位,上流社會的人想要和中等階級的人有所區別,如果風格受到仿效他們則必須找尋新的,也因為如此創造了循環,因為他們必須一直創造流行;可如今,時尚不僅僅只是階級地位,人人都能接觸到它,有的人喜歡模仿,有的人喜歡特立獨行,這種區分/模仿原則可以用以解釋所有流行文化是如何運作。」這是 W. David Marx 正在著手研究的事,以理論和系統來闡述流行規則,「因為人們喜歡與眾不同,你可以預測下一個流行大方向,因為下一波流行不會是上一次流行過的,也不會是上上次。有本相同題材的書叫《YouMay Also Like》(by Tom Vanderbilt),其結論道:『品味是完全無法預測的,它是隨機的,就像股票一樣。』但我認為,股票碰底就是會上漲,只會有一個方向就是往上,流行也是一樣的,因為既有的選項就是過去存在的這些。這現象我們也稱作復古,有著清楚規律的模式,在 80 年代末期,你有嬉皮復興,70 年代中期 50 年代的電影《火爆浪子》也回潮,一切就是時間的問題。」

資料來源:

Ssense
GQ
JapanTimes
Put this on
hed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