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PEOPLE

「吉他對我來說就像自由的象徵」淺談藤原浩的音樂之路

Going-with-the-Times-Hiroshi-Fujiwara-intelligence-Magazine-10

這是一篇來自《intelligence》雜誌 2016 年的訪問,選擇在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於音樂會後進行的談話,其標題取得愜意〈Going with the Times〉,其體現了那五十而知天命的瀟灑,如今業界關於藤原浩的新聞始終沒停過,他的內心卻環繞有關巡演日期或是冬季在八甲田山和新瀉市他最喜歡的點滑雪,其隨遇而安的心境反映在他的音樂上,而他那音樂人的身份不是新聞,可這路是如何養成?
藤原浩的 DJ 之路

藤原浩 1983 年在倫敦 via interview magazine

藤原浩 1983 年在倫敦 via interview magazine

「當我開始沈溺於時尚時,那時是龐克風格的時代,時間差不多是 1976、1977 年左右。我雖是個高中生,但整天都在讀雜誌,然後 The Sex Pistols 真的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但在這之前我只知道 The Beatles,還是我姐告訴我的,她對靈魂、節奏、藍調這些很有興趣,所以靈魂樂教父 James Brown、《週末夜狂熱》任何 Disco 的音樂都是我愛的音樂,之後就迷上了龐克。」

 

「當我做龐克時,是因為這世界被爛人所引領著,非常嚇人,他們會折磨他人製造戰爭,而那時我們沒辦法唯有反叛。」— Vivienne Westwood

 

2010 年《Interview》雜誌曾評道:「在早期年間,日本對國際時尚的貢獻主要是由高端現代主義的設計師,像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和山本耀司所提供,但嘻哈和潮流文化中,藤原浩看到了一個由音樂、時尚和藝術毫無違和的世界,以年輕主導的生活形式為基礎

在該訪問中,藤原浩回憶道:「差不多 18 歲時,我去倫敦待了兩個月(機票據說是他穿搭比賽贏來的),那是在 Malcolm McLaren 在發表個人專輯《 Duck Rock(1983)》之前,他來日本的時候我們見過面,所以我去倫敦拜訪他。Malcolm McLaren 告訴我:『倫敦現在很無聊,你應該去紐約。』所以他打電話給他紐約的朋友,我猜可能是以前的助理或是早期幫他錄專輯的人。當我到了紐約時,我看到嘻哈正在爆發,紐約 Roxy(舞蹈俱樂部)聚集著許多說唱歌手和 DJ,我對 DJ 真的非常感興趣,」

受到紐約啟發,嘻哈於藤原浩就這樣就自然而然發生了,回顧當時 80 年代後期的日本,在泡沫經濟的席捲之下,「我確定叛逆或怒氣才能做到這點。」年輕人改革的氣氛正醞釀著。在這期間,除了創立 GOODENOUGH,他也和高木完(Kan Takagi)組成了嘻哈團體 Tainnie Panx,在《Ametora: 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書中,作者認為:「這是日本早期饒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隨後藤原浩開啓音樂製作公司、創建潮牌、幫助新人、推出個人混音專輯…等,漸漸的,藤原浩那身兼製作人、設計師、DJ、文化人的存在被視作傳奇,其專欄「Last Orgy」的資訊成了福音,除了講述他們喜歡的說唱歌手、電影、服裝和 DJ 設備,亦證明了潮流的傳遞絕不僅僅是透過商品和 logo。

 

但似乎藤原浩現在都在玩吉他不打碟了?

有關這點,他在 2016 年接受《intelligence》雜誌訪問時有解釋:「以前在當 DJ 的時候,我算是日本很早自己混音創作的 DJ 之一,在這之前,大部份的 DJ 都是在俱樂部上班,他們手上沒有任何唱片,就只是在店上把每一首很紅的音樂播完就走,有次我曾問他們說這首歌歌名是?他們很輕易的說不知道,我就對自己說我絕對不想變成這樣的人,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音樂。

Going-with-the-Times-Hiroshi-Fujiwara-intelligence-Magazine-6

我喜歡去知道每一首歌在黑膠唱片上的位子,去知道哪一段是吉他 Solo 或是打鼓間奏之類的,喜歡有關這音樂最好的部分是在哪,我會去認識每一位製作人,然後和他們大聊音樂,但當了 20 年的 DJ 後,慢慢開始有我不知道的藝術家和製作人出現,如果我去一家唱片行,他們會推薦我唱片跟我說『這首歌很棒,』然後我就在不知道歌名和故事的情況下播它,我最後變得像以前我會討厭的那種 DJ,那時我決定不再聽任何舞曲。」

關於與吉他的緣分?「我房間一直有把吉他,我不知道那是誰的(可能是我爸或我姐的),我會假裝自己會彈,然後因為我姐很迷音樂,民俗音樂也迷,70 年代早期日本有著像 Bob Dylan 的民俗音樂,吉他對我來說就像自由的象徵。」

 

 

既然這麼有才華,不如你就來 Visvim 店開幕獻唱吧?

「第一個把我推上現場表演的人是中村世紀,沒記錯的話是在一場 visvim 店開幕時。我當時在我家玩吉他,他會來找我,然後說『為什麼你不在大家面前表演啊?』他說他有間店要開了,問我能不能上台。」

第一次上台會緊張嗎?「不太會,因為眼前都是朋友,中村世紀算是在我結束 DJ 後把我推進音樂界的人,所以蠻感謝他的。」

 

 

關於藤原浩對其他音樂的看法?

「我很喜歡龐克音樂,但這風格可能用流行來形容比較恰當,因為許多龐克人可能之後會去聽 Hip-Hop、House 或是其他種音樂,但我是那種一直在變的,有人向前邁進,也有人只聽某種音樂,我不曉得該怎麼具體形容他們的不同,有人真的很喜歡龐克,他們可能已經 50 多歲了,30 多年依舊穿著皮夾克;有些人聽龐克,然後他們去聽斯卡(ska),之後風格就停留在斯卡或是有些人改聽嘻哈,然後就只聽嘻哈;我一直都對這現象很好奇,也對人們喜歡什麼音樂感興趣,我認為我幸運的地方是在不同時間沈浸在不同的領域,我親身經歷過不少音樂的風潮。」

 

 

依舊,流行文化在 90 年代就已死亡

「基本上,我認為流行文化在 90 年代就已死亡。幾年前,我拿到 Lenny Kravitz 和 Nirvana 的專輯,上面寫『20 週年紀念』,我心想『哇,這都已經 20 多年啦?』我分享給一些年輕人也聽,他們覺得這是新的樂團,這代表在這 20 多間年,流行文化並沒有太大的成長或改變。如果你是活在 70 年代的人,20 年前的 50 年代,貓王 Elvis Presley 的音樂絕對是截然不同,你現在無法真的辨識出什麼東西是 20 年前的產物,現在,如果你聽 80、90 年代的音樂,人們會覺得這是新的,所以流行文化自那時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成長。(註:藤原浩已數次表達過同樣的論點,關於流行文化已死。)

 

「我認為或許讓特定的資訊變得更難得到會比較好,我個人是蠻喜歡這樣的,如果我有開一間店或是品牌,或許我會讓歐美的銷售據點少一點,讓人必須來到東京才有辦法找到這產品,這點其實很重要,會讓事情變得像尋寶一樣。」

 

 

所以音樂/文化為什麼對潮流街頭來說這麼重要?

hyukoh 主唱吳赫曾在近期美版《Vogue》訪問中表示,當初學生時間,他迷上了龐克,「像 Sex Pistols、Trash Talk、Sid Vicious..等,當中吳赫特愛 skate punk。『但比起音樂,那視覺效果更吸引我,他們的穿搭,我當時穿著皮夾克頭髮也是像他們那樣。從以前開始我喜歡的音樂人都有著很酷的外表,時尚、音樂和表演,他們都是佼佼者。』藉著這些楷模,吳赫開始打破陳規。」

 

「現在每個人都覺得每樣東西想買都買得到,可這不可能,有些事你必須去理解,必須去學,必須要讓自己向上成長才有辦法得到。」

台灣 Less 主理人 Swart Huang 曾在數月前接受《BANG》雜誌訪問中表示:「有時間就多聽些音樂吧年輕人。」事後他在臉書補述道:「less 團隊裡有玩樂團的玩滑板的也有跳街舞的老師,大家都有各自喜愛的領域去發展,我從不覺得不同的喜愛風格是不好,文化上也可互相分享,而不是只有在穿搭跟服裝的知識,這是我一直以來堅信音樂文化可改變一個人,品味氣質到思想穿著,絕對會,看過亞洲搖滾盛會日本 FUJI ROCK 或 SUMMER SONIC 音樂祭的朋友就知道,各種音樂跟文化的表演者及各地前來的樂迷素質&穿著品味水準之高!而且吸引了上萬人朝聖的亞洲烏托邦音樂盛會!套一句涉谷淘兒唱片行的廣告標語『NO MUSIC NO LIFE』,也代表日本這國家對文化的尊重程度。」他補充說道:「文化扎根就是重新認識教育 streetwear 跟 street culture 的正確觀念,能救的絕對未來是人才,但沒有捷徑,要在青少年時期就要給他正確好的觀念,要不然繼續裝 B 的市場一切都是空殼,也將有天會瓦解…因為沒人在乎 street culture,就跟隨便拉一個小孩問他什麼是 HIP-HOP?他只會說玩饒舌不是嗎?」

Going-with-the-Times-Hiroshi-Fujiwara-intelligence-Magazine-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