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PEOPLE

To Raf Simons,休息永遠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每個設計師都該竭盡全力創新,去質問周遭事物,去找尋和觀眾溝通的連結。這是身為一個設計師最滿足的部分,如果你全心全意投入創作的話。」Raf Simons如是說。

將近20年的設計生涯,Raf Simons為同名品牌、Jil Sander和Dior帶來了無數掌聲。他渴望被人了解,並藉由時裝創造對話,孤僻幽暗的過去成了靈感,他的眼淚則成了對品牌最大的誠意和敬意,他那性情中人的個性,或許該從那場Martin Margiela的秀開始講起…。


曾經,《i-D》和《週末畫報》的訪談道出了他的啓蒙之始,深受Martin Margiela和Helmut Lang的啟發影響,在安特惠普六軍子Walter van Beirendonck的帶領下,Raf Simons進入他人生第一場時裝秀,「那天我才真正理解,時裝也可以有概念性,有思維性,也可以和某種社會和心理層面的事物產生關聯。那場Martin Margiela的秀是在巴黎一個很蹩腳的場地舉辦的,並不是在建築內,而是在一個黑人聚居區的操場上舉辦的。那裡的父母同意了Margiela公司在那兒舉辦時裝秀,唯一的條件便是允許他們的孩子到場觀看。所有人都認為孩子們應該只會好好地待在T台的兩邊,但事與願違。孩子們開始和那些女孩們玩耍起來,那是一場非常非常不同的秀。以前,我對時尚的理解是認為它是很高調的美國佬式的東西,你知道,像是日光浴啊、年輕男孩啊、健康啊等等。但Martin卻讓它完全地變了個樣子:就好像它是從墳墓還是什麼東西里出來似的。我從沒有過這樣的生活背景體驗,因為我的父母都是典型的工薪階層,而我也出生在一個幾乎沒有文化可言的小村莊。」在那場秀,不少人都哭了。

Vogue國際編輯Suzy Menkes回憶道:「我第一次見到Raf Simons是在他早期的秀當中,他看起來就像是他首場秀所呈現的學生樣貌。Raf絕不會允許攝影師擅自拍攝他的照片,但2005春夏秀中,Models在電扶梯的伸展台移動,在結尾時,Raf不小心踩在電扶梯上,我才拍攝到他首度面對群眾,那既驚訝又興奮的神情。」

如今,與Dior和平分手,這樣的突如其來也並非首次。2000年,Raf Simons在同名品牌逐漸邁向高峰之時,他關閉公司選擇休息,他想避開商業表示:「我一直無法拿創作和商業相提並論。我從不想要品牌變得如此龐大。…問題就在於我沒有時間去做其他事情,我不想只當個時尚設計師。」他辦展、投入教職、當了《i-D》客座編輯。10年之後回顧過去的他說:「我在找尋兩者的平衡上學到不少,但是,一直以來,我的主要目標是能和我的觀眾來場激烈對話。」

關於在Jil Sander的最後一幕,Raf Simons回憶道:「當時一切都很情緒化,很難用言語形容。我並不想謝幕,我不知道該如何出去,真的很難,我不想撒謊,但當我踏出去時,一切真的太美了,我心想:『我的天啊,就是這樣了,這一切將是最後一次,在我腦海裡。』」

關於在Jil Sander的最後一幕,Raf Simons回憶道:「當時一切都很情緒化,很難用言語形容。我並不想謝幕,我不知道該如何出去,真的很難,我不想撒謊,但當我踏出去時,一切真的太美了,我心想:『我的天啊,就是這樣了,這一切將是最後一次,在我腦海裡。』」

回到起點,他的年少時代,孤立(Isolated)一直是相伴左右的形容,從「那幾乎沒有文化可言的小村莊」開始,創意本就不是條簡單的路,沒有共鳴的狹隘生活,他從音樂和節日找尋靈感,到了安特惠普就讀工業設計,即便是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也顯得格外漫長,責任感讓他撐過了大學,直到出社會後在安特惠普的生活,藉著身旁友人的啟發,從不叛逆的他對自己說,「我要停止了,我要去做時尚。」工業設計的孤獨感讓他選擇栽進這個一無所知的世界,他表示:「這也是為什麼我永遠不再做任何讓我感到不舒服的事。」如今,他再度成了自由之身,Raf Simons從不在乎外界眼光或評論,因為他堅信「如果人們喜歡你的設計,他們就不會因為休息而背棄你。」